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ID:38699344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7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_第1页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_第2页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_第3页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织金县茶店乡沙桂民族小学左华【引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数学教育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点和作用,实现数学素质教育和数学人文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探索的主题。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今天广大数学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学习方法,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采用“启发”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2、,让学生主动观察、推测、发现、归纳,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注意、观察、联想、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正文】:新课程改革以后,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更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创新性。“创新”成为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核心部分和重要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前沿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积累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笔者多年来任数

3、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认为: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学习方法,尽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采用“启发”式,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主动观察、推测、发现、归纳,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注意、观察、联想、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试”字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

4、知识的过程,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操作,不断纠错订正,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愉悦。如教学“我校五年级(1)班有学生45个,六年级的学生比五年级(1)班的多2倍,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个?”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反馈出如下几种典型解法:1.43×22.43+433.43+43+434.43×(1+2)5.43+43×2再让学生讨论、检验、评价、对比,发现方法1、2是错误的;方法3、4、5是正确的。从而让学生在尝试、研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多角度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创造”,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二、充分发挥

5、学生的想象力。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对分数、除法、比进行比较分析,理解相互间的联系,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完成填练习:2比5=几除以几=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数有什么样的性质?从而创设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比较丰富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分数的基本性质概念,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

6、的提高。三、注重知识联系与迁移。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以学习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圆柱和圆锥》这一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进

7、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四、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4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相距1200千米,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200÷(240÷4)。交流评议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呢?不先求它,行吗?”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激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大胆发挥想象。有的可能提出可以先求1200千米

8、里有几个240千米,再求需要几小时,即4×(1200÷240);也有的可能提出可以先求行驶每千米路程需要几小时,再求行驶1200千米需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