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刍议高中地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刍议高中地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内容摘要:高中地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逐步形成独立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教学地理能力 高中地理教材几乎每课后面都有“活动课”的题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要求课堂教学也是探究式的,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
2、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质疑探究问题,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并通过自我探究,掌握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探究的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效。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
3、主要依据:第一,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当前教学改革要打破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教学策略,去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化弊为利,按照现代教学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创新。第三,能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不能一到课堂上就滔滔不绝地讲,接二连三地问,连续不断地发出指令。
4、应该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别人、改变自己、认识学生、尊重学生。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运用各种方法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运用发散思维大胆猜测、体验和想象,积极地动口、动脑、动手,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的参与率较低。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程度不同的探究领域。 第三,注重学习过程。探究式课堂
5、教学一改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中应支持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允许有不同的结果出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第四,师生多向互动。现代教学论引入交往概念,探究式课堂教学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互相讨论和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互相尊重和信任,平等竞争与合作,共享成功的苦与乐。 三、高中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学探究。指教师的课堂导入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影响全局。教师的导课应能
6、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激起探究欲望。如讲天气系统时,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讲海水运动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巧妙出入的故事;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用三个悬念引入:北京奥运会期间,白天的比赛项目在我国收看时是晚上;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小,但也有比姐姐大的妹妹;第三大岛崇明岛与南通的启东逐渐靠拢。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由此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自学探究由学、思
7、、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病,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结合,获取新知和能力。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即让同桌或同班同学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