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争论和共识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争论和共识

ID:38652707

大小:4.80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6-17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争论和共识_第1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争论和共识_第2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争论和共识_第3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争论和共识_第4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争论和共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争论和共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争论和共识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争论和共识目录目录第一节理性预期第二节名义黏性第三节基本共识第四节科学主义预期理论的演进;预期定义和三大假说;卢卡斯曲线;政策主张名义工资黏性;名义价格黏性可验证性与分析方法;假设条件与理论价值;经济数据与事例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决定;物品和劳务的生产;预期的决定;总产出的回复第一节理性预期一、预期理论的演进第一节理性预期早期经济学家看到了对未来判断的重要性以及预期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影响,其中瑞典学派的事前与事后分析对预期理论做出了贡献。凯恩斯认为预期是一种难以把握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活动与经济变量之

2、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长期预期常处于无理性的波动中。理性预期学派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第二代,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一预期理论的演进[资料]瑞典学派SwedishSchool,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在二战后,形成了一整套带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小国开放型混合经济理论。学派理论渊源是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开创现代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渊源之一。缪达尔在1927年出版《价格形成问题与变动因素》一书,强调企业家主观预期及不确定和风险等在价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他在1939年出版《货币均衡论》,把一些经济的变量区分为事前估计(ex-ant

3、e)与事后估计(ex-post)两种,进行动态分析。[资料]瑞典学派[资料]适应性预期[资料]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使预期逐渐符合实际。理性预期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人们参照历史提供的知识并加以最有效利用,经过周密思考之后才做出。第一节理性预期一、预期理论的演进第一节理性预期“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和历史的时间中,决策是事先做出的,结果是事后得到的。”静态预期:在蛛网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种关于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的微观经济理论。外推型预期:1941年,梅茨勒认为要以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和变化

4、趋势为分析的基础。适应性预期:1956年,卡甘认为经济主体会根据过去的预期的错误来修正以后的决策。一预期理论的演进第一节理性预期二、预期定义和三大假说第一节理性预期1961年,约翰·穆斯撰写《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一文,在借鉴以往预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假说。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而运用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理性心理预期方法反映在三个基本的“假说”: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假说和货币中性假说。二预期定义和三大假说[案例]经典散户的心态[案例]股市散户的经典心

5、态P0·A1Nd1(P=P1)卢卡斯曲线方程为:第一节理性预期三、卢卡斯曲线第一节理性预期三卢卡斯曲线YOW/PNONs0(Pe=P0)PYst=YN+β(Pt-Pet)充分就业产量当期的产量劳动者价格预期实际价格水平E0N0W/P0·E1W/P1·N1Nd0(P=P0)ES0(Pe=P0)ES1(Pe=P1)YNESY1P1··A2[资料]罗伯特·E·卢卡斯RobertEmersonLucasJr.(1937-),理性预期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他在宏观经济模型构造、计量方法、动态经

6、济分析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分析等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资料]罗伯特·E·卢卡斯第一节理性预期四、政策主张第一节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理论和政策的批判与否定,并没有提出系统的政策主张。以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政策目标,反对人为地刺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增加。崇尚自由经营,建立自然秩序,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包含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经济当事人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事先采取预防措施。四政策主张第二节名义黏性一、名义工资黏性第二节名义黏性20世纪70至80年代,早期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以长期劳动合同的形式引入了名义工资黏性。工资不是在即

7、时交易中决定的,而是由劳资双方以明确(或隐含)的合同确定的。工会都签订了正规的劳动合同,非工会企业愿意支付也工会力量强大的企业相当的工资率。合同影响经济的关键在于对工资变化的规定与对合同期限的规定,名义工资变动滞后。一名义工资黏性资方太强势,认为工资单方面定就可以,作为推动者的基层工会角色非常尴尬。[视频]民营企业工资协商[视频]民营企业工资协商长期劳动合同是实际收入和失业表现为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之一,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不变的名义工资使得货币当局能够影响实际工资率,从而影响就业和产量,相机干预有存在的理由。第二节名义黏性一、名义工资黏性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