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

广东省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

ID:38646389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7

广东省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_第1页
广东省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_第2页
广东省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_第3页
广东省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_第4页
广东省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ICS65.020.99B05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号:561—2007广东省农业DNB44地方标准DNB440700/T26—2007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2007-03-09发布2007-03-18实施广东省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DNB440700/T26—2007天然野生蛹虫草Cordycepsmilitaris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我国1986年从野生蛹虫草中分离出蛹虫草纯种,广东省新会县植物研究所经多年研究,于1995年首次成功进行室内工厂化大量培植,实现了大批量培植蛹虫草子实体,同时对蛹虫草进行深层次的

2、开发利用研究,也正方兴未艾。经查阅,目前室内工厂化栽培技术及产品质量,尚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规范蛹虫草子实体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特制定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编写。本标准由江门市农业局、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江门市农业局、江门市鸿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苏炳豪戴美源邢礼军本标准首次发布日期:2007年3月9日I1范围蛹

3、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技术规程DNB440700/T26—2007本标准规定了蛹虫草子实体人工栽培的产地环境要求和生产管理措施。本标准用于蛹虫草子实体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274化学试剂磷酸二氢钾GB1352大豆GB1354大米GB5749饮用水GB7295饲料添加剂维生素B1(盐酸硫胺)

4、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QB2555食用硫磷镁3产地环境应符合NY/T391的规定。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的生产区域。4生产技术管理4.1培养场所具备保温、保湿、通风良好、有光照、硬地面、无污染源的场所。4.2品种选择选择来源明确,并经国家认可的有关部门鉴定的蛹虫草菌种的品种。4.3培养基的配制4.3.1培养基的材料4.3.1.1培养基主要材料为水、大米、黄豆。4.3.1.1.1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4.3.1.1.2大米应符合GB1354的要求。4.3.1.1.3黄豆应符合GB1352的要求。4.3.1.2

5、培养基的其他材料应符合相应标准和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4.3.2培养基配制的推荐比例按黄豆(10~20)%、白砂糖(0.5~1.2)%、奶粉(5~10)%、磷酸二氢钾(0.5~1.0)%、硫酸镁(0.01~0.05)%、维生素B110~15)mg∕1000ml的比例配成营养液,将大米和营养液按(1:1.4~1:2)的比例范围加入透明的食品级塑料瓶或玻璃瓶中,瓶口密封。1小时之内要进行灭菌消毒。4.4制种程序4.4.1原种1原种采用孢子或组织培养分离方法培育的菌丝体。4.4.2菌种扩繁方法菌种扩繁方法可为:1)原种扩繁;2)母种扩繁;3)生产用种

6、扩繁。4.4.3斜面培养基消毒灭菌DNB440700/T26—2007在121℃,0.12兆帕压力保持25分钟高压灭菌。冷却后在接种室无菌条件下接种,随即封口后,即送进培养室培养。4.5培养室消毒方法培养室在接菌培养瓶进入培养前必须彻底消毒,为避免腐蚀性和残留,使用紫外灯、臭氧及行业认可的菌类无副毒作用的杀菌剂进行室内消毒。4.6菌丝培养管理培养室适宜温度为(18~23)℃,湿度为(70~85)%,应避光培养(7~8)天。4.7子实体生长培养管理待菌丝布满整个瓶面并深扎到瓶底,开始见光,但避免太阳光直射。若培养室光线太暗,可补充日光灯照。菌

7、丝见光后,在培养料表面或四周见有桔黄色色素形成,并出现米粒状的桔黄色菌蕾,菌蕾伸长后即成为子实体。子实体培育阶段,温度应为(20~23)℃,超过25℃生长缓慢,湿度应提高到(80~85)%。超过27℃菌丝萎缩不能出菌束。在子实体培养后期,逐渐加大室内空气的流通和交换,培养室培养阶段若发现污染应立即清除。5杂菌、虫害防治5.1物理防治5.1.1选好栽培场所,搞好培养室和接种室内外清洁卫生,使用前彻底采用30瓦紫外线灯或电子臭氧发生器进行消毒灭菌,避免杂菌产生的环境条件。5.1.2栽培中调节好温湿度,适时加强通风换气,控制料面过份干燥和积水。严防

8、杂菌污染。5.1.3栽培场所出入口安装纱网,防止螨类、菇蝇、跳虫等害虫迁入。5.1.4栽培房采用无辐射诱杀虫蛾灯或安装粘虫板来诱杀菇蚊、蝇、叶蝉等昆虫。5.1.5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