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44589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6
《从“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来看中国式思维以及宿命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来看中国式思维以及宿命论一、与《活着》有关的:余华艺术风格的转变以及《活着》在其小说中的特殊地位1997年,余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他的告别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是一个分水岭。它是余华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
2、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而余华早期的作品则明显地充斥了血腥和暴戾的因素。以余华《一九八六年》中描述的疯子自残的场景为例:他嘴里大喊一声:“劓!”然后将钢锯放在了鼻子下面,锯齿对准鼻子。那如手臂一样黑乎乎的嘴唇抖动了起来,像是在笑。接着两条手臂有力地摆动了,每摆动一下他都要拼命地喊上一声:“劓!”钢锯开始锯进去,鲜血开始渗出来。于是黑乎乎的嘴唇开始红润了。不一会
3、钢锯锯在了鼻骨上,发出沙沙的轻微摩擦声。于是他不像刚才那样喊叫,而是微微地摇头晃脑,嘴里相应地发出沙沙的声音。那锯子锯着鼻骨时的样子,让人感到他此刻正怡然自乐地吹着口琴。然而不久后他又一声一声狂喊起来,刚才那短暂的麻木过去之后,更沉重的疼痛来到了。他的脸开始歪了过去。锯了一会,他实在疼痛难熬,便将锯子取下来搁在腿上。然后仰着头大口大口地喘气。鲜血此刻畅流而下了,不一会工夫整个嘴唇和下巴都染得通红,胸膛上出现了无数歪曲交叉的血流,有几道流到了头发上,顺着发丝爬行而下,然后滴在水泥地上,像溅开来的火星。他喘了一阵气,又将钢锯举了起来,举到眼前,对着阳光仔细打量
4、起来。接着伸出长得出奇也已经染红的指甲,去抠嵌入在锯齿里的骨屑,那骨屑已被鲜血浸透,在阳光里闪烁着红光。他的动作非常仔细,又非常迟钝。抠了一阵后,他又认认真真检查了一阵。随后用手将鼻子往外拉,另一只手把钢锯放了进去。但这次他的双手没再摆动,只是虚张声势地狂喊了一阵。接着就将钢锯取了出来,再用手去摇摇鼻子,于是那鼻子秋千般地在脸上荡了起来。真正让余华稍微平静下来的作品是他的第一个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一改余华以前那种暴戾、血腥的话语特征,节奏变得舒缓、忧伤起来,如同题目中的两个意象,“细雨”和“呼喊”,前者是温和的,后者是尖锐的。而之后的《活着》
5、和《许三观卖血记》,小说外表的真实性就更加明显。余华在叙述上绕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早期的叙述态度上——“对事实框架的模仿”,但同时多了简洁、质朴和沉着。从这几部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余华艺术风格的转变。《在细雨中呼喊》之后的余华开始变得宽广而温和。虽然他笔下人物的生活还是残酷的,苦难的,血泪斑斑的,但余华为这种苦难的生活找到了缓解方式,表现在叙述上,那就是从过去的严实而滞重,开始走向明亮和轻松,从《在细雨中呼喊》到《许三观卖血记》,这条叙述线索的变化,可谓是一目了然的。二、关于“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解读1.“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这样写
6、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他在这部作品中试图给读者展现一种宁和与宽广的生活姿态。事实上,通过富贵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他的目的确实达成了。《活着》不同于他的早期作品,面对生活的苦难,不再是进行批判式的强烈控诉,而是选择了更为深沉的方式,也即忍耐。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想再重复一次这句话。因为这句话里蕴含着很浓的中国式思维。余华艺术风格发生转变后的三部作品中,苦难似乎成了生活的馈赠,成了生活中我们必须经历的环节,成了现实得以展开的依据,成了存在的基本内容。我们惟有接受它,如同一个伟大的母
7、亲在爱中接受美丑不一、智商不一的孩子们;母亲如何不能选择孩子,我们也照样不能选择生活的幸与不幸。你所能做的,不过是服从生活给予你的全部事实。而克服生活中的不幸,靠的也只能是生活本身——生活在生产苦难的同时,也生产麻木、幽默和乐观,而正是后者使前者变得可以“忍受”。这似乎就是余华所发现的“活着”的哲学,它的里面,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当然,也充满了中国式的思想局限。2.“受难”与“忍耐”同样是面对苦难,余华在《活着》以及之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选择了一种很令人寻味的和解态度,似乎是想将苦难在乐观、幽默、忍耐中得到缓解乃至于逐渐消失。可是苦难如果作为一种遭遇,
8、它的确是会过去和消失的;如果苦难作为一种存在,它就将贯彻在人的整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