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38824
大小:12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16
《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生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生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心理疲劳是学生在高强度学习后表现出的一种主观上的疲劳感,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心理亚健康的一类表现。本课题以探索学生心理疲劳现象和干预该现象为目标,进行心理干预模式的开发与干预模式的应用。研究确定了学生心理疲劳的四个基础行为指标,实时监控与预测学生的疲劳动态。研究开发出一套四阶段的过程性干预模式,以“团体层面——个体层面——学校层面”三个层面为隐线,以“疲劳预防期——初步干预期——干预的巩固期——深化治疗期”四个阶段为显线,交叉进行干预。经过各项活动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倦怠情绪减弱,情绪更加稳定,心理负担减轻不少。关键词:心理疲
2、劳;心理干预一、研究缘起心理疲劳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心理疲劳的经历或感受。心理疲劳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学习与工作效率的降低,而长期的心理疲劳影响心理健康,使人心境压抑、精疲力竭,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状。这其中,中学生的心理疲劳现却越来越受到社会特别是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普遍重视学生减负与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这与学生的心理疲劳极大相关。首先,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逐渐减轻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但学生的心理负担却在显著地加重,而心理疲劳的程度就可作为学生心理负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而心理亚健康的症状核心就是“心累”,
3、即心理疲劳,所以关注学生的心理亚健康就必须重视心理疲劳的研究。相关调查表明,20%以上的中学生存在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在高中生群体中相当普遍,甚至部分已达到严重标准。长期的心理疲劳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造成消极作用,影响学生的自信与自尊。所以,研究学生的心理疲劳有其较强的现实需要。二、研究现状课题组对近年来涉及心理疲劳的相关文献整理如下:1.学生心理疲劳的测评工具研究经典的有Chalder(1993),Bentall(1993),McNair(1992),Schwartz,J.E(1993)等编制的项目不等的自评问卷。这些自评问卷都报告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国内,经过搜索只发现高春霞(200
4、6)通过调查编制了包含40个项目的高三学生心理疲劳问卷。该问卷的项目经过探索性因子探索,包含认知状态、情绪体验、身体状况、神经感觉、生活态度与全身倦怠6个因子。高春霞的40项目的问卷虽然经过科学的统计检验,保证了信效度,但被试仅仅局限于高三学生。2.学生心理疲劳的干预研究从大量文献看,涉及学生心理疲劳干预主要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节。教师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其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屏弃单一的教学方法;家长方面的策略主要是降低对学生的主观成绩期望值,合理安排学生的膳食与睡眠;学生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学会有效率的学习与科学用脑,及时
5、发泄情绪等。但这些文献主要基于理论。缺乏实践干预模式探索,干预策略仅停留于表面,干预效果无法评估。我们发现,今后有关学生心理疲劳的研究将集中于下述几个方向:首先,学生心理疲劳的维度与内涵的界定。这方面可通过文献综述与实地调查取样,结合深度访谈,定性地探究学生心理疲劳的多层次表现。其次,根据定性探索的结果,开发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疲劳现状的测评工具,量化学生心理疲劳的强度。再次,构建影响学生心理疲劳的整和模型,提高其外部的解释力,特别要将学生个人内部的动机,个性特征等因素纳入解释方程。最后,可实验性地探索降低学生心理疲劳强度的,可操作的教育心理策略,评估疲劳的恢复程度,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心理保障
6、。(三)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够充分明确心理疲劳的内涵,准确测量心理疲劳的发生程度与影响因素,并及时找到系统干预学生心理疲劳的途径与方法并应用,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为现行的“轻负高效”的宏观机制提供心理学方面的支持。其中,系统性干预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本研究的核心目标。(四)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其中,3、4点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访谈与文献研究,揭示学生心理疲劳的内涵;2.编制学生心理疲劳量表,测量心理疲劳程度与影响因子;3.开发系统的干预模式,模式涉及的内容包括团体层面,个体层面,学生社团活动,讲座,团体授课,个案辅导等立体系统。4.实践应用系统干预
7、方法的应用,并在区域内进行成果推广。(五)研究方法1.个案访谈法:课题组选取奉化中学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若干名学生进行随机深度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整理材料,进一步探索学生心理疲劳的内涵;2.文献检索法:将在电子图书室进行网络电子中外文献搜索,结合访谈,探索心理疲劳的定性表现,为以下的测量研究与行动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心理测验法:通过系统抽样与科学的数据整理分析,编制心理疲劳量表,进而测量被试的心理疲劳程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