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颖:被“琐事”击落的骄子

曾颖:被“琐事”击落的骄子

ID:38633168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6

曾颖:被“琐事”击落的骄子_第1页
曾颖:被“琐事”击落的骄子_第2页
曾颖:被“琐事”击落的骄子_第3页
资源描述:

《曾颖:被“琐事”击落的骄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曾颖:被“琐事”击落的骄子2013年04月20日09:58来源:新京报■本周人物·复旦投毒案嫌疑人林某面对人生中的小小难题,他本来有一千种方法可以解决,但他选择了最极端也是最愚蠢的方式。4月16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为喝了被下毒的饮水机的水后,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嫌犯被锁定为其室友林某。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林某,并公布了其作案动机:“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

2、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至此,媒体和各界如同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一样,等来了答案。但这个答案,不是让人们心头的石头落了地,而是让心中的另一块石头,变得更重更沉。人们不禁要问,为何一个个“琐事”,让两个成绩优异前途一片光明的学子,眨眼之间一死一囚,前程尽毁。在两个优秀的年轻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也是媒体一直在追问的。连日来,各家媒体,在报道死者黄洋的种种优异的同时,也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嫌疑人林某的身上,对他的身世及性格,进行了细致的报道。在媒体的各种报道中,我们看到,他出生于一个

3、和谐的家庭,和死者黄洋一样学习优异并发表了很多漂亮的论文,打篮球对胜负不是很在乎,在交友中因时常不告而别而被视为性格特别,渴望像“向日葵”一样的单纯的生活,时常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且不乏正义感和困惑……这些性格特征,放之于任何同龄的人,也没有什么奇异之处,都不足以解释其作为一桩轰动性奇案嫌疑人的性格独特性。大学宿舍里会有些什么样的“琐事”呢?无非是起床睡觉吃喝拉撒,他们之间,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矛盾呢?在林某的大量微博和空间文字中,只有一条涉及受害者黄某,就是说其半夜的鼾声,而且烦躁和轻视地称呼其为

4、“黄吊丝”。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神经衰弱睡不着觉的人在某种特定时段的疯狂,但我们想象不出的是,这类的不满所堆积起的“不和”,竟然会让人妄动杀念,把致命的剧毒化合物,放入到饮水槽中。作为一个在本科时就参加药理毒性实验的医科硕士生,他应该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此后的十多天里,他不仅没有惊慌到要销毁作案证据,甚至还若无其事地与同学们讨论受害人的病情,并表现出同情,甚至还为其做了B超诊断。这要多么粗的神经才能办到的事情啊?但遗憾的是,林某“强大的神经”,并没有发挥到对日常“琐事”的处理中。没有直面

5、问题并寻找到解决的办法,没有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求诸朋友和学校管理者。面对人生中的这些小小难题,他本来有一千种方法可以解决,但他选择了最极端也是最愚蠢的方式。从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漠然与轻视,看到了与其智商严重不对等的情商,看到了“没有灵魂的优秀”,唯独没有看到的,是一个高智商和勤奋学习的天之骄子应该有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处理事情的方法。小小的“琐事”,击毁两个正在振翅高飞的年轻人,其教训,不可谓不惨矣。而更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事,即便在这几天之内,也不是特例。□曾颖(作家)■网友说@魏英杰:

6、对于复旦投毒事件,许多人都急切地想说点什么,可又由于真相未明,而不知把怒火发泄在哪里。这起事件,一定有什么值得引起人们反思和追问的地方,可由于值得追问的东西太多了,反倒让人感觉无话可说。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悲哀?@赵何娟:复旦投毒案破案缘于一条神秘短信。那个嫌疑人林某如果真的是凶手,他还愿意发短信暴露自己,说明还心存一丝良知。人,总在不经意间,或许就是一闪念,做错了,永远无法回头。这世上再也没有比生命更脆弱的东西了。@金口娱言:复旦大学投毒案,目前要紧的是查清案件经过,依法惩处罪犯,引起社会反思。而不是在渲染受害

7、人的家境贫寒。大学生心理状态,是社会价值观的投影,为了一点小事就投毒,说明社会到了多么危险的地步。这个案子,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徐一龙:复旦学子中毒去世,此事仍未了。人们想知道,到底是谁投毒?凶手真的是他同学吗?为什么投毒?多年以前,马加爵杀害同学时,就有疑问就没有解决。在执行枪决前,马加爵提出要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可未如愿。我不相信,我们会幼稚到不愿探查复杂事件;会愿意在一个个巨大的疑问前,一脸无知。■媒体说剧毒化学物品的安全管理好与否,关系到每个人的人身安全问题,以及生命是否受到危险化学品的最大危害或

8、威胁,马虎不得,否则,校园投毒案总会以触目惊心的形式不断上演。19年前的朱令如此,今天的黄洋亦如此。生命脆弱得让人心痛,只愿这样的悲剧在越来越强的监管中能彻底消逝。——4月17日《南方日报》复旦大学医学院一位教授愤而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追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犯罪嫌疑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而这何尝不是社会的一个普遍追问?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震惊于这些扭曲的心灵时,我们是否也想过,在他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