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GCT语文辅导[精讲]09阅读理解

2011GCT语文辅导[精讲]09阅读理解

ID:38628171

大小:437.00 KB

页数:80页

时间:2019-06-16

2011GCT语文辅导[精讲]09阅读理解_第1页
2011GCT语文辅导[精讲]09阅读理解_第2页
2011GCT语文辅导[精讲]09阅读理解_第3页
2011GCT语文辅导[精讲]09阅读理解_第4页
2011GCT语文辅导[精讲]09阅读理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GCT语文辅导[精讲]09阅读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GCT语文辅导(阅读理解)2011年褚宝增教授GCT语文辅导——阅读理解共4题,每题5选,40分。2文学+1科技+1社科。先通读GCT语文辅导——阅读理解一、考过试题1昭君墓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青冢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左右。据说清初墓前尚有石虎两列、石狮一个,还有绿琉璃瓦残片,好像在墓前原来有一个享殿。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只有一

2、个石虎伏在阶台下面陪伴这位远嫁的姑娘。据内蒙的同志说,除青冢外,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我们就看到了两个昭君墓,另一个在包头市的黄河南岸。其实这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个古代的堡垒。在这个堡垒附近,还有一个古城遗址。GCT语文辅导——阅读理解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

3、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民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的是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统治阶级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和亲就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形式。当然,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GCT语文辅导——阅读理解1

4、.在内蒙出现多处昭君墓的原因在于:A.内蒙人民对王昭君有好感。B.作者对王昭君有好感C.统治者对王昭君有好感D.中原人民对王昭君有好感2.作者亲眼看到的昭君墓有:A.一个B.两个。C.十几个D.几十个3.关于昭君出塞,作者的观点是:A.昭君出塞反映了民族和国家的屈辱B.昭君出塞是朝廷强迫的C.昭君出塞是汉族统治阶级软弱的结果D.昭君出塞促进了民族友好关系的发展。4.对于和亲政策,作者的观点是:A.和亲政策是统治阶级的一方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B.和亲政策只能作为权宜之计C.一般情况下,在封建时代,和亲政策总要

5、比战争政策要好得多。D.和亲政策应与战争政策结合并用GCT语文辅导——阅读理解2诗经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

6、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是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GCT语文辅导——阅读理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

7、钟鼓,已是。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为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是原来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纪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人家的戏班子

8、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看好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品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