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17300
大小:4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6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主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下学期课程纲要课程名称 语文课程类型基础型教材来源人教版适用年级一年级下册总课时118设计者课程背景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8个单元2个专题,分为8组8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必将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经过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部分学生能认汉字500字左右,其中极少数同学能认800—10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100字—150字之间,少数能写200字左右。汉语拼音巩固比较好,音序清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典法打下了基础。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较好,阅读时不出声、不指读。部分学生已经
2、能独立写一、二句的拼音作文(不会写的字用拼音),孩子有了初步的写话兴趣。课程目标1.认识50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认识的或以前已经认识且在本课重现的字。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搬个地方还认识;知道在新认的字中出现的新偏旁。最重要的是把字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爱识字,能主动识,学着自己识,这是学生识字不竭的动力。一定要重视兴趣、习惯的培养。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有感受的想法,乐于与人交流。读诗歌能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4.学习默读。允许有个从指读到不指读,
3、从出声到不出声,从只顾读到一边读一边想的训练过程。5.重视语言的积累。课内要求背的、一定要背下来。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更多地积累词、句、段。6.加强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引导、交流与展示。 课程内容进度安排第一周(2.13-2.17) 1、春夏秋冬 2 、姓氏歌 第二周(2.20-2.24) 3、小青蛙 4、猜字谜 语文园地一 第三周(2.28-3.3) 1、吃水不忘挖井人2、我多想去看看3、一个接一个第四周(3.6-3.10) 4、四个太阳 语文园地二第五周(3.13-3.17) 5、小公鸡和小鸭子 6、树和喜鹊 第六周(3.20-3.24) 7、怎么都快乐 语文园地三第七
4、周(3.27-3.31) 8、静夜思 9、夜色 10、端午粽 第八周(4.5-4.7) 11、彩虹 语文园地四 第九周(4.10-4.14) 5、动物儿歌 6、古对今 7、操场上 第十周(4.17-4.21) 8、人之初 语文园地五第十一周(4.24-4.28) 12、古诗两首 13、 荷叶圆圆 第十二周(5.2-5.5) 14、要下雨了 语文园地六第十三周(5.8-5.12) 15、文具的家 16、一分钟 17、动物王国开大会第十四周(5.15-5.19) 18、小猴子下山 语文园地七第十五周(5.22-5.26) 19、棉花姑娘 20、咕咚第
5、十六周(5.31-6.2) 21、小壁虎借尾巴 语文园地八第十七周至第二十周(6.5-6.30) 单元复习、分类复习与检测 课程实施 1.发挥小组的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开展识字写字的教学 本册安排的 550 个要求认识的字,绝大多数是常用字。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这些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等。并且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2.扩大阅读量,重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低年级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而大量的阅读是识字最
6、佳途径。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以悟促读,以读促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充分挖掘教材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3.积极创设语境,加强口语交际教学 教师要重视创设语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课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除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还要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进行口语交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4.依托开放性作业,加强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重视倡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
7、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多布置开放性作业,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程评价 1.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听课习惯、阅读习惯等。 2.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小组评价的形式记录学生平时的各项表现,把它们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3.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