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

ID:38591525

大小:7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6-15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_第1页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_第2页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_第3页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_第4页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在长达近50年的教师生涯中,孔子大胆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招牌,创立儒家学派。他以培养高级治国人才“君子”为教育宗旨,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广招天下学子,通过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培养了“三千弟子”。终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确不愧为万世师表。孔子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教师精神的最好概括,应继续发扬光大。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内在的职业精神,教师作为一种需要特殊训练的职业,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其专业精神是什么呢

2、?有人常把“红烛精神”、“春蚕精神”来赞美教师精神。虽然这把教师职业需要奉献的特点表达出来了,但这很不全面。我们认为在孔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正是我国几千年教育发展史上绵延不绝的教师精神的实质所在。尽管孔子一生中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他的教育活动始终围绕着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中心。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当经师又当人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一、  学而不厌学而不厌一词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这里孔子反躬自问,时时

3、以此为忧,生怕自己做不到凭主观努力可以做到的事。当有人把他奉为圣人、仁人时,孔子则犹恐避之不及,只承认自己仅仅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已。他曾在不同的场合,对他的学生公西华、子贡作过自我评价:“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认为这“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P76)子贡则认为“学不厌,仁也,诲不倦,圣也”[2]这正是圣人所为,也是其他人难以做到的事。可见,无论是孔子本人,还是孔子的学生都十分看重学而不厌的精神。那么,孔子是怎样“学而知之”呢?我认为孔子曾在早年

4、接受过一些零碎的、非系统的启蒙教育,以识字为主。但主要是凭着“学而不厌”的精神,靠自学成才的。他曾在晚年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说过:我十五岁时立志通过学习出人头地,到三十岁时已学有所成,成家立业,在社会上有自己的地位了。在以年长为尊,经验即为知识的年代里,孔子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如此早就成名成家,可见其自学是非常有成效的。孔子的学而不厌精神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敏而好学孔子曾把人分为四种:一种是天生的圣人,这种人“生而知之”,不需要任何学习。第二种人是通过学习才获得知识,属于“学而知之”。

5、第三种人不是主动求学,而是碰到了困惑、碰到了问题才临时抱佛脚,被动去学,属“困而学之”。第四种人是碰到困惑也不愿意去学,属“困而不学”的人。孔子把生而知之与困而不学的人称之为“上智”与“下愚”,而且这两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天下第一圣人孔子,且一直不敢以上智或圣人自居,并多次谦虚地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1](P72)。在十户人家的小村中,就可以找到一个象我一样的人,只不过这些人都没有象我这样努力学习吧了。孔子的好学精神是出了名的,他经常说“知

6、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P61)他把学习完全是当作一种兴趣,一种乐趣来对待。当然,学习也要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的学习也是很刻苦的,有时还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竟忘记了吃饭、睡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P71)就是他学习、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待学习,孔子还有一种笨鸟先飞,熟能生巧的态度。他经常对学生说,不怕笨,而是怕笨而不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3]人家一次能学会的,你化百次的

7、功夫去学;人家用十倍的努力学会的,你用千倍的努力去学。果然有这种精神,那怕你是一个愚笨的人,也必将变成一个聪明的人;那那怕你是一个懦弱的人,也必将变成一个坚强的人。有亚圣之称的孟子,听了孔子这番高论,不竟发出了“圣人与我同类”的感叹。圣人并不是天生的,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肯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象尧舜那样的人。我们现在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太需要孔子那样的敏而好学精神了。有了这种精神,人们就不担心出不了象孔子那样的大师了。时代需要大师,大师需要自我造就。2、每事问

8、“入太庙,每事问”[1](P106)。对待知识和学问,孔子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曾对他的学生子路说过什么是“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1](P19)就是说:知道了就说知道了,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算是真真的知道。正因为如此,孔子对待事物、学问总是做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1](P87)。也就是不随意地主观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大千世界,宇宙万物,知识无穷,一个人所学、所见、所闻毕竟有限,不懂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