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之道

ID:38581784

大小:3.37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6-15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之道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之道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之道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之道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之道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案例:亲亲相隐当今的争论肯定方:一个合理化、秩序化的社会应当维系亲情,维系正常的伦理关系。否定方:“亲亲相隐”将导致徇情枉法乃至贪污腐败。作为事物存在原理的“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意识之外的东西不可思议?认识论困境基于“主——客”二分的观念构架解决认识论困境在于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20世纪最前沿的思想,其实中国古已有之。

2、《庄子·齐物论》:“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中国传统思想中,具有与二十世纪西方最前沿思想相暗合之处。更独特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和”来说明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无碍天人感应是一个和谐系统的的自我调节。所以它是一种和谐存在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3、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太和天地、日月、星辰、四时,都是以固有的和谐秩序和节奏运行的。万物是一体的,大宇宙是一种超级有机体。作为事成理“和”物生原的宇宙生成论相信宇宙是通过自身的力量生成的。它模拟人类生育、种族繁衍的方式,说明宇宙的产生与演化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事物产生、变化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是“和谐”。和谐是中国宇宙生成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中国宇宙生成论认为,和谐是事物生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动力。“以他平他谓之和”史伯“和实生物”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重复性积累。只有通过不同事

4、物的结合才能产生出不同的新事物。多元和差异本身就具有一种生成能力和而不同阴阳五行等于多样性的统一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中国哲学并不回避万物之间的对立,但他们不认为对立和斗争促进了事物的成长和发展,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消除万物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而使万物之间保持和谐状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促成事物的平衡、和谐,天地就能保持其秩序,万物就能变化和生长。丛林法则VS和乐境界作为人类相处方的“和”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

5、孟子》和谐作为方法:要求治理国家乃至平定天下的根本之道,就是要在统治者与他的人民大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即“与民和谐”。共同体内部协和万邦共同体之间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和”同样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式。将个人纳入到祖先与后代的历史延续性之中,使个人承担起家、国的责任。人与社会之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合其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

6、不忧,纯乎孝者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张载和谐作为方法:步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就是把家庭中以血缘情感为基础的关系处理模式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整个社会以“善”为基础,以“德”为取向的社会总体秩序。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中庸理性:从“仁爱”方法中提升、概括出一种观念与行为原则,即和谐方法所内含的原则,我们可以称为“中庸理性”。中庸理性要求行动者不光是从自己角度出发,还要以交往他方的观点来看事物,推己及人,谋求整个行动体系有关各方的最

7、大收益。和谐作为方法:原则案例:亲亲相隐讨论:孔子是不是徇情枉法?如何看待“亲亲相隐”?小结:从“亲亲相隐”看传统和谐之道的当代意义小结:传统和谐之道的当代意义亲亲相隐与和谐之道亲情是人类本性和天然情感的表现,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心理和习惯。在现实世界中,人常常面临多重身份、角色与责任。情理、人性的维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亲亲相隐”有相当的局限性,但简单抛弃并不明智。结论现代社会当然是法治社会,但法治应有相应的道德支撑。特别是要探索法治背景下的民族化的道德建设之路。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日益流行的时代,我们似乎遗忘了某种东西。重温中国传统

8、文化中依赖激发人类道德情感来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法,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