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

ID:38563785

大小:108.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6-15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_第1页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_第2页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_第3页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_第4页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 络 腧 穴 学 概 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络腧穴学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理论学说。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尤其与针灸学的关系甚为密切。针灸临床治疗中的辨证分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为依据。所以,深人研究经络学说对针灸和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经,指经脉,是直行的主干,有如路径,贯通上

2、下,沟通内外,纵行于头身四肢,较大,在里。《医学入门》说:“脉直行者为经。”络,指络脉,是经脉分出的旁支,较经脉细小,在表,其走向横斜,反复分支,纵横交错,形如网络,遍布全身,有联络功用,故名“络脉”。正如《灵枢·脉度》所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和络脉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和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重要功能。其中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再加上络脉的联络功能,从而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分肉腠理和五官九窍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等

3、作用保证了人体各部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了全身各部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和谐统一。反之,经络气血运行一旦失常就会有各种疾病及其相应的病候发生,临床诊断中分经辨证即多以病痛的部位和特征为重要依据。而针灸也是通过腧穴刺激,使经络气血运行恢复常度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可见,经络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二、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到《内经》成书时代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以后又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引申和发展而逐步趋于完整。据文献资料分析,经络学说的形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一)针灸、按摩和气功感

4、传现象的观察针灸和按摩时会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并沿着一定的路线向远部传导。《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已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的描述。温灸时也会有热感从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此外,气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练功者会感觉到体内有气沿一定的路线流行。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对此提出的解释是“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这些事实说明,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上述的大量感觉传导现象进行过长期观察和探索,逐步认识到人体内部存在着复杂而有规律的气血运行通道,从而提出经络分布的轮廓和基本活动规律,并经逐步充实、发展,渐趋完善。(二)腧穴疗效的归纳总结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

5、践中,古代医家发现,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例如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都能治疗头面病症;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腧穴,虽与上述腧穴距离很近,但却以治疗肺、胸、咽喉病症为主。古代医家通过长期观察、比较和总结,把主治功效相似的腧穴归纳分类、串联而逐步形成经络的连线。(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发现,当某脏器发生病变时,有些患者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以及其他感觉异常或病理反应。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就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的记载。所以,对体表病理现象与相应病变脏腑之间的

6、关系和联系途径的观察与分析,也是发现和形成经络系统的重要依据和途径之一。(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脆坚、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短长、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这说明古人很早就已经通过外部测量、切、摸、循按,以及对尸体的解剖观察等方法,对人体的结构有了一定认识,并对脏腑、血脉、皮肉、筋骨的“大数”有所掌握。这些观察对认识气血流注和经络有一定的启发。综上所述,古人在漫长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多方面、多种途径获得了有关经络的各种现象和活动规律的初步认识,又经过各种认识的

7、互相启发、相互佐证、互相补充,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逐步完善而形成了经络学说的基础理论,再经过不断总结和补充而形成经络学说。三、经络学说的发展经络学说形成以后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引申、补充而渐趋系统化、完整化。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所载有关经络的内容,可反映经络学说雏形阶段的概貌。其主要特点是:(1)只有十一条脉而无“经”字,只言灸而未言针。(2)以足臂命名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均由四肢末端起始而止于头身,而以阴阳命名的十一条脉的循行已有分化,如肩脉(相当于手太阳脉)起于头,经上肢外侧止于手,足太阴脉起于少腹,

8、经下肢内侧止于足。(3)无脏腑属络、表里配合,其循行路线分支短少,未言及络脉与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