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17687
大小:3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4
《《金翼》读书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华东理工大学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社区建设与管理》课程论文2011.12班级_行政管理092__学号____10091129______姓名_蓝旭___开课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任课教师_黄忠怀成绩________论文题目:1、精读一本社区研究的经典著作,并写一篇读书报告2、就你所熟悉的社区,调查分析社区的发展演变过程论文要求:1、任选一题,题目可自拟。2、观点鲜明、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语言流畅。3、字数在1500——3000之间教师评语:教师签字:年月日以“变”应“变”————《金翼》读书报告《金翼》
2、是林耀华先生于1941年在美国完成的一部小说体裁社会学著作,后来作者对原作进行修改,正式更名为《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作者以自己成长的中国南方闽江中游某农村为原型,对其中张芬洲、黄东林两个家族进行田野的观察和对比研究,以二者的盛衰发展为线索,描述了中国旧社会农村社区的历史变迁。一、《金翼》内容梗概书中主人公黄东林在祖父过世之后,精神上变得无依无靠,为了不再受兄长的排挤,心生另谋出路。在与姐夫张芬洲的偶遇后,两人思想走到了一起,决心在镇上开一间店铺,一开始姐夫抓药卖酒,黄东林卖花生,后来改卖鱼米。由于
3、张芬洲的精于算计和黄东林的吃苦肯干,两家都脱贫致富,张家购得风水宝地名为“龙吐珠”,黄家觅得“金翼之家”。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动,张家走向了没落,东林沉着地应对各种变化使黄家走向鼎盛。最后因战乱,一切又回归了原点。书中涉及100多号人物,对农村社区的各种事物描写可谓详实,使读者透过两家看到了当时整个社区的历史风貌。二、对本书产生的思考——以“变”应“变”书中是以张黄两家族作为主线,在历史考验中,张芬洲代表的张家被历史所淘汰,黄东林带领着黄家一度兴旺。在我看来,造成两家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以何种心态方法来面对变化,
4、就像在我理解看来作者的意旨在于人际关系的平衡原则及其变迁,在于人面对其生活的环境所采取的不同行动的内在意义。这正是作者所说的“每个个体的变动都在这个体系中发生影响,反之他也受其他个体变动的影响”,也正是通过这种人生、思想的不断变动让我们从整体上看到了“人际关系的体系处于有恒的平衡状态”,是均衡——变迁——再均衡发展。(1)人事变迁书中最开始就描述了疼爱黄东林的祖父过世,黄东林不得不面对既定的事实,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为了新的生活筹划,与姐夫张芬洲的不谋而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可见在黄东林人生中第一次经历痛苦的人事变
5、迁就能很好地应对,并因此改变了自己原本靠天吃饭的农民命运,成为了镇上的商人。通过对东林早起生活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套社区体系,由竹竿和橡皮带所组成的框架结构,任何时候一个有弹性的皮带和一个竹竿的变化都可以使整个框架瓦解,这张人际关系网中,每个点都代表着单一的个体。东林的框架曾随着祖父的离开一度崩溃,靠着自己的能言善辩,成熟老成再次建立起了一套处于均衡状态的人际关系网。但是这种均衡状态却不是从一而终的,东林哥哥东明的去世让他作为家中的唯一成年男子不得不承担起三个女人、六个孩子的供养,这把原先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平衡再
6、次打乱,这一次东林仍旧靠着他的机智用了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生活回归均衡,在随后的日子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大侄子的自立门户,小女儿的早夭,小哥的遭人绑架等等人事上的变迁让东林颇为命运多舛,但是他都一一化解,让自己的“金翼之家“虽起起落落但仍充满希望。当我们关注“龙吐珠一家”时难免不对张芬洲一手辛苦经营的成果产生惋惜情绪。在一开始便是张芬洲和黄东林一起白手起家,两人在多年打拼后在社会关系中同样广泛、牢固和有生气,也同样收到人们的敬重,两个圈子紧密交错,最后却分道扬镳走向不同结局。在芬洲短暂的退休后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融入黄东
7、林打造的商店组织体制,期间小儿子茂德离世、儿媳妇在家与婆婆关系紧张,张夫人抑郁致死等人事变故使张芬洲一蹶不振,无法经历变化考验的张氏家族逐渐没落,(2)社会变迁我们通过小说不难发现张黄两家是中国旧社会农村社区的缩影,一个时代有特定的时代风貌,社会的动荡变化使每个社会人身不由己,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一次次的变迁,就有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消亡”的论断。东林先是在农村里卖花生的小贩再到镇上开店铺买花生、酒,后来张芬洲看到了港口的商机,便中断了卖酒的生意从事鱼米生意。东林也迎来了一次巨大的蜕变,他从农村来的毛头小子化身为精
8、明能干的商人,习惯进城的生活,利用他自己特有圆滑处世的本领和鱼店、米铺、钱庄、苦力各种社会阶级打交道,生意也逐步上了正轨。生意的转变是必然,东林卖的商品转变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他从小农自给自足的经济中看到了商品经济的兴旺,又在镇上的经商期间看到了日渐繁华的港口贸易,开始了鱼米买卖。张黄两家的发财致富可以说是芬洲和东林在社会进步中敏锐的找到了商机,而不是固守传统的农业,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