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外债历史

近代中国的外债历史

ID:38473959

大小:4.02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6-13

近代中国的外债历史_第1页
近代中国的外债历史_第2页
近代中国的外债历史_第3页
近代中国的外债历史_第4页
近代中国的外债历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的外债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讲、近现代中国的外债分析主讲人:贺晖9/18/20211《公债经济学》摘要ABSTRACT中国的年债始于清代后期,因此,应对清代外债的起源、清政府的外债政策作一剖析。北洋政府的封建复辟与外债的借新还旧及外债整理的描述性分析某种程度上,中国外债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9/18/20212《公债经济学》1、清代外债的斑斑血迹广东“行欠”:不堪回首的外债起点禁止、允许、依赖:清政府外债政府的三阶段演变9/18/20213《公债经济学》1.1广东“行欠”:中国外债的起点随着清政府的“开关”贸易,中西方商业

2、信用日趋活跃,债务关系不断出现。由于广东十三行的牙行性质,加上清政府官史的勒索榨取和外资势力的侵略与高利贷盘剥,广东十三行商人往往处于破产的境地。这种破产行商各欠外商的大量债务--“行欠”,先由十三行商人从“行用”(行业发展风险基金)中代偿,最后300万元(银元)在英国入侵者刺刀之下由清政府“赔偿(《南京条约》第五条),从而使私债转化为外债。9/18/20214《公债经济学》1.1.1开关贸易、洋行制度和“行欠”的产生清政府曾实行严厉的”迁界禁海”政策,1683年(康熙21年)清政府攻占台湾并统一中国,1684年

3、废除“迁界令”,宣布“开关”贸易。清代的对外贸易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广东洋行制度--即一切进出口都必须通过广东十三行,属于垄断对外贸易的封建官商,并拥有代政府征税和监管外商的职能。“十三行”只是1686年成立“洋货行”的笼统说法,领“贴”(经营许可证)的行号多时达26家,少时4家。广东洋行制度实行独特的“联保制度”,即“行”与“行”互保,同行倒闭,各行商负责分摊偿债。“行欠”的产生原因:政府侵占(采办贡品和交纳贡银)、官史榨取、同行拖累、外商倾销(如毛织品定茶叶)、外国散商高利贷。9/18/20215《公债经济

4、学》1.1.2、行欠的性质与行欠变外债行欠属洋行商人个人欠下的巨额债务,似属私债。但洋行是垄断对外贸易并代理政府监管职能的官商,这种性质使行欠具的“官债”色彩。从行欠的偿还来看,从个人破产抄家清偿到众商和清政府代偿,就相当于“私债-准公债-公债”的转化过程。9/18/20216《公债经济学》1.2禁止、允许、依赖:清政府外债政策演变总体上,清政府的外债政策可划分为禁止举借外国资本、允许谨慎借债以及依赖外债维持政权三个主要阶段。清政府的外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片面性和被动性。9/18/20217《公债经济学》1.2.

5、1“禁止借领外国资本”:驼鸟政策的破产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钱币相当长时期内流通于东亚及东南亚,“当时东至日本,南至南海诸国,多行使中国铜钱,俨然已取得国际支付货币的地位”(《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国力强盛时,外债对当时中国简直不知何物。清代开关后,除英国东印度公司外,大量英国散商(专放高利贷的商人)进入中国。由于中西利率差距、国内金融业不发达、封建官史的贪婪榨压,行商在对外贸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境地,不得不依赖外商贷款,忍受高利贷盘剥,甚至用外商贷款缴纳官银(渡过难关)。清政府要求“年清年款”,屡禁不止,越禁越多。

6、9/18/20218《公债经济学》1.2.2默许借债镇压起义         支持举债抵御外侮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国库由战前盈余变成空空,“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为此,清政府加捐税,导致起义不断,政治统治风雨飘摇。清政府对各地方政府发布“就地筹饷”上谕,“以本省之钱锒,作本省之军需”。东南沿海诸省尝试以海关收入作抵押向外商借债(往往“先斩后奏”),开创世界地方政府“直接为国际交往以借外债的先河”(梁启超)。清政府面对地方政府借外债的心情是矛盾的,但态度是默许的。外部入侵使得清朝海疆、陆疆同时告

7、急。清政府排除李鸿章放弃新疆,将西征之费“匀作海防之用”的主张,采纳左宗棠海防与塞防并重的主张。清政府围绕军需粮饷的举借外债问题展开大讨论。“洋债不宜多借…波斯等国皆因公债过重,致利权为他国所持,国势因此削弱,前车之鉴可以寒心”(有害论),“借用洋款实于中国有益无损。泰西各国兴废存亡,并非因借与不借之故”(左宗棠的有益论)。左打动了清政府,许其借洋债500万,户部拨200万,地方解缴300万。清政府抵抗外侮的外债政策与借债镇压起义的反动立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9/18/20219《公债经济学》1.2.3从借款赔款、

8、“借债筑路”到“借债维持”1895年甲午战争后,无论是赔款,还是兴办实业(洋务)或新政,以及镇压革命,清政府都借助于外债,从而走上了依赖外债的道路。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赔偿日本军费2万万两(相当于清当时4年财政收入)。为此,清政府成立筹措借款委员会。从“东学西用”到“西学东用”的变化9/18/202110《公债经济学》1.2.4公债:国家图强的工具及其失败清光绪帝鉴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