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课文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课时:1.邓稼先三、人物探究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示例: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
2、,无私奉献,责任心强。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行动描写: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语言描写: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侧面描写: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第三部分第九、第十段。第五部分引
3、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四、质疑探究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学生围绕自读课文时的疑惑,在班内提出疑问,
4、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释疑。】问题预设: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对第二
5、部分的具体化。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明确〕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
6、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五、发现之旅1.快速阅读课文,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示例:(1)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词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时中国遭受列强的凌辱、压迫而不思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我们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7、。(2)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示例:(1)我发现“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位于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
8、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