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416971
大小:168.0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6-12
《学困生厌学个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生厌学个案分析学生张某:男全部症状:听课难专心,知识难入脑,考前懒复习,考试难考好。平时抱怨时间紧,一放长假回家就把计划全忘了,有空看书看不进,一心只想开电脑。开了电脑也不知想干什么,反正就是浪费了时间。浪费时间后后悔不已,决心下次要改掉,可到了下次还这样。平时在校抓得紧,一到放假就松掉。厌学时间及原因:初中成绩优异,初三时开始厌学,以致中考发挥失常,但还是顺利进入重点中学重点班。进入高中感觉学习压力增大,竞争也更加激烈,于是觉得放松的时间没保障,不如先玩在学(以前一直能做到先学再玩),一玩假期就过了,想学都来不及,假期中爱好玩游戏,曾经认为是电脑原因,尝试过戒电脑,但是戒电脑后虽逼
2、着自己去看书,我仍然感觉不到学习的动力,觉得没意思。心理分析:鉴于您所述情况,考虑属于心理问题。意见建议:您好,建议您找出厌学的主要原因,初三时为什么开始厌学?是缺乏自信,还是没有确定目标?另外,还请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找出根本原因之后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张某分析:初三以前考试少,一个学期就两次大考,所以觉得考试十分神圣,有一种像以前科举秀才那样的荣誉感,于是就很认真地对待考试。但是初三随着中考临近,考试越来越多,于是考试的荣誉感逐渐消退,开始厌恶,开始不想复习,特别到高中,考试更多,而且每次难度都比较大,觉得复习不复习都一个样,考前虽有较多空余时间也无心复习。于
3、是渐渐消去对学习的兴趣。建议:您好,根据您所述的情况可以看出以前您之所以可以安心学习是为了考试成绩优异的满足感,而现在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是丧失了这种满足感导致的,对吗?由此可以得出您学习只是单纯为了考试而学的。学习本身是为了增加一个人的修养内涵,考试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现在的学习并不只是为了考大学而已,而是给自己的思维建构出一种模式。建议您是否空出一些时间思索一下自己的人生目标,难道您只想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一直到老按部就班的生活吗?去挖掘一下自己内心的渴望,才能有激情去学习,才会发现现在这个阶段只是自己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而上的一个台阶而已。 关注高三学生的厌学心理进入高三,一次次的考
4、试考验着学生的意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每次考试后有点心得体会与进步,知识愈加巩固,应考技巧也逐步提高,自信心随之增强。然而事物有利也有弊,也有另一部分学生会因一次或几次考的不理想,背上思想包袱,导致自信心、上进心不足,成绩节节下滑,苦恼万分。教学中,我接触到几位属于后者的学生,他们的境况基本相同:进入高三后,成绩原地踏步或一降再降,以至于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甚至心灰意冷、产生厌学的情绪。可以这样形容他们的心境:如同突然掉进荒野里的一口枯井,井壁光滑坚硬、没有台阶,大声呼救却无人听见,想放弃时,却还能看见蓝天白云、飞翔的鸟儿,此时的感觉就是压抑和绝望。通过调查了解,我发现在高三学生中这种情况
5、不是少数,特别是在学习较好的同学中更多一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分析。客观方面,一、外界期望值过高。这些学生一般都是原来基础较好、成绩较优秀的,外界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有一定精神负担,一旦没取得好成绩,他们就可能会饱受思想压力的折磨而失去学习兴趣,滋长消极情绪。二、不被理解。在一些人眼里,好学生必须永远是好学生,一次没考好,可能被认为是偶然,第二次又没考好,就可能招来怀疑、猜忌的目光,往往是被老师父母追问是不是有什么“其它事”分心等等,这时,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极有可能把自己的心锁起,与外界对立起来。三、唯以分数论高低的落后观点。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6、,多年来,我们的唯分数论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待学习成绩的心态。在这些学生中出现厌学现象不是偶然的,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考试中出现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形成某一阶段的恶性循环,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努力帮学生解开这个心理上的结。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承受方,必须正确看待分数,同时树立“解决问题靠自己,我能克服困难”的信心。考试只是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分数不能代表一切,更不是评价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在这里,我还要告诉现在的中学生们,生活中并非永远充满阳光,“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
7、,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多一份从容与大度,寻找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试,认真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不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找出解决的办法,不能让它成为困住自己的一口井。我建议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制定一个恢复的小计划,以一次测验或月考为基点,争取小幅度的提高,让自己每次考试都能感觉到进步。这非常利于消除焦虑,恢复自信心。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可取的。其次,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