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体系

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体系

ID:38401385

大小:272.8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6-11

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体系_第1页
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体系_第2页
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体系_第3页
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体系_第4页
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体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体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建  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体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彭钢四个问题---1、教学体系的重建是教学改革的新阶段;2、现有的教学体系无法适应课改的要求;3、教学体系重建的基本要素;4、重建的实质是“均衡”。一、教学体系的重建是教学改革的新阶段从80年代初到今天的教学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教学的局部改革;2、教学的整体改革;3、教学体系的重建。重建意味着什么?1、终结和颠覆关于教学的前提性的预设;2、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根本性的变化;3、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全面变化;4、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5、新的教学管理、规则、秩

2、序的改革;6、一种新的教学文化形态的出现。二、现有的教学体系必须重建主要基于三方面的理由:1、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是一种并列的体系,而不是一种包容的体系;2、现有的教学体系体现的是一种工业社会的“效率”特征,而非知识经济的“公平”的理念;3、现有的教学体系是按照“知识中心”与“学科中心”的逻辑构建的。新课程的基本特征与价值取向一种大的课程观: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在内的课程观。课程包含着教学。▲从广义上,内在地包容和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

3、▲从狭义上,课程实施成为教学操作的同义语;▲从层次上,课程分为抽象与具体,教学是具体的课程,是情境化的课程,是现实的课程。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观“以人为本”的理念;1、是人,不是动物,不是东西(物);2、是平等的人、有尊严的人、有价值的人;3、是能动的人,是有个性的人,是独特的人;4、是学生,不是成人,是一个有发展潜力、发展差异、发展前景的人。本质上课程与教学绝不是--以追求“效率”为唯一选择的经济或生产活动,因此:1、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加工和制造“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工具理性;2、教育教学不应沦落为统一化、标

4、准化、同步走的一种程序和技术;3、教育教学不应成为一种消磨个性和泯灭创造性的过程;4、教育教学不应成为一种选择和淘汰的过程,而应成为一种保护、一种等待、一种促进、一种发展。教学体系应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重建1、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2、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不仅是某一个方面,是全面的、均衡的;不仅是今天的发展,也是明天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同样也不仅是为明天,也为今天,是现实的生活过程;3、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发展: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局部、每一个细节。三、重建教学体

5、系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教学目的的重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转变为以态度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整合“能力”与“态度”的“教学目的”模型:能力态度知识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教学以“能力”为基础整合“知识”、“态度”的教学目的模型:知识态度能力建立在态度基础上的教学以“态度”为基础整合“知识”、“能力”的教学目的模型:能力知识态度教学目标的重建1、从单一的结果性目标,到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目标;2、从单一的分析性的目标,到分析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目标,如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3、从目标的统一性、确定性、

6、精确性到情境性、生成性、模糊性。教学内容的重建1、从完全的间接知识、间接经验,到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整合,强调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在知识建构中的意义与价值;2、从系统的知识、系统的经验,到系统知识、经验与问题中心、活动中心的结合,强调问题与活动在知识建构中的意义与价值;3、从简化的、模拟的知识情境,到复杂的、现实的、情境化的知识情境。教学操作行为的重建1、从被动的、忠实的、执行的价值取向,到主动的、生成的、创新的价值选择;2、从单一的接受式教学,到接受式与发现式等有机结合的教学,强调教学要体现自主性、合作性

7、和探索性;3、从教师中心到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师生文化;4、从课堂中心到学习化环境的构建,创设一种生活化的学习方式。教学管理制度与规则的重建以限制和压制为主的规范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规则,应转变为更具有弹性、灵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体现“解放性”的管理制度与规则:1、课堂教学的管理;2、教学常规管理制度;3、公开教学、教学比赛等的管理;4、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的管理。新型教学文化的建设1、与新教学体系的建设共生长、共发展,二者是表与里的关系;2、核心是强调教学的生成性和创新性,强调教育教学不仅是一种文化传递

8、,也是一种文化创造;3、实质是一种学习化的文化,强调现代社会是一种前喻、并喻与后喻学习三者的并存,强调师生共同发展和提高。四、重建的实质!!!是现有教学传统和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决不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将“均衡”作为基本出发点,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预置与生成规范与解放共性与个性均衡的理念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