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73938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1
《解读初中政治新标准—心理健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解读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以心理健康为先导,接轨新课程改革徐萍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为全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契机,许多教师看来,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码事,一个是关于学校教材或课程改革的,与智育关系密切;一个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与心育有关,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关联。其实不然。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伴随着新课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支点。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 新课程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
2、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只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或避免对他们心理的各种不利影响,才能培养出爱国爱人民、具有责任感的学生。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做到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克服困难
3、、应付挫折的勇气;具有公平竞争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如:初一《思想品德》上册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会调
4、节情绪,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这些正是新课程标准包含的内容。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的保证。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认识自我: 1、培养高尚情操: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坚强意志,加强品格修养,培养高尚情操,不断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2、客观评价自己: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一个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3、培养良好个性品质:成功的个性品质是多种
5、优秀个性品质的综合,培养积极的自我期待,有计划有步步骤地进行自我调节,主动吸收环境中的积极影响。 (二)交往与合作 1、正确对待亲子关系:知道生活中自己与父母之间可能产生烦恼、困惑,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学会有效地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 2、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以开放的心态与同学、朋友交往; 3、正确对待异性交往: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扩大交往范围,用理智控制情感,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 (三)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适应初中学习环境:了解
6、与小学学习生活的差别,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避免学习环境不适应症; 2、提高生活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初中阶段成长环境的变化,培养基本的生存能力,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 3、拒绝不良诱惑:把握自己的好奇心理,正确对待外界的不良诱惑,学会自我保护,对社会上的各种影响游自治力和判断力,锻炼坚强的意志力; 4、培养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亲社会行为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能进行初步分析,对社会现象保持平静心态; 5、寻求社会支持:面对困境、逆境,善于寻求社会的帮助
7、和支持,正视现实,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御机制; 6、做好升学职业选择准备:正确对待升学考试,克服考试焦虑;战胜自卑,做好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
8、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运用其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创设情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提出:“……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