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奇筑

世界屋脊上的奇筑

ID:38360197

大小:1.06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11

世界屋脊上的奇筑_第1页
世界屋脊上的奇筑_第2页
世界屋脊上的奇筑_第3页
世界屋脊上的奇筑_第4页
世界屋脊上的奇筑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界屋脊上的奇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世界屋脊上的奇筑青藏高原,人称世界屋脊,那里居住着勤劳勇敢的西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也以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许多奇丽多姿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西藏是一个传统的宗教地区,从很早起藏民就信奉喇嘛教。这也极大的影响了当地的建筑形式,可以说,在青藏高原上,凡是建造精良,艺术价值高的古建筑无一不是佛寺。西藏的佛教约从唐代初期由内地和印度同时传入。佛教传入西藏后,加上当地一种原始巫教“黑教”的成分,形成一种带有西藏特色的佛教,也就是习惯上称的喇嘛教。原先西藏的建筑技术比较简单,因为高寒地带气

2、候变化大,且少雨干寒,发展得较完善的建筑仅有“依山居止,累石为室”的碉房。唐代汉族建筑技术随着佛教传入之后,与原有的碉房建筑相结合,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喇嘛教建筑艺术。像七世纪在拉萨修建的大昭寺、小昭寺,八世纪在雅鲁藏布江边修建的桑鸢寺等,都是喇嘛教建筑中的精品。同时,西藏与印度、尼泊尔是近邻,交通也比较方便,所以印度佛教建筑对喇嘛教寺院也有较大的影响。喇嘛教建筑所现出的风神情调,与内地的佛寺很不相同,对于习惯了传统汉族建筑的人来说,它们的教有点奇异的韵味,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奇构巧筑。其中气势最大,使人最难

3、忘的是拉萨布达拉宫建筑群。西藏高原,大山连着大山,雅鲁藏布江汹涌向东奔去,实在是“地无三尺平”。但是雄才大略的藏王松赞干布却在一千二百年前,颇具慧眼地发现了大江支流拉萨河上的一块平坦谷地,作为他的圣地和首府。谷地四周群山环绕,雪峰历历,中央有两座小石山陡然突起,其中较大的一座叫做布达拉,藏王的宫殿就坐落在这座山上,宫殿也因此得名布达拉宫。九世纪以后,由于教派之争,西藏陷入了战火连绵的时代,布达拉宫也渐渐破败颓圮。今天举世闻名的宫殿是1644年第五世达赖统一西藏后修建和重建的,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的九百九

4、十九间殿堂仅存法王修法洞和观音佛堂二处。(布达拉山)(布达拉山油画)历时五十年修建而成的布达拉宫由中间的红宫;两侧的二组白宫以及山脚下的碉房式辅助用房(藏语称“雪”)组成。它们之间以许多碉楼、城墙相联、高下错落、前后参差,最上冠以汉式的金顶,总高十三层达117米,占地41公顷,几乎占据了整座布达拉山。(金顶)“好像是从山上长出来的”,这是每一个观赏者首先得到的强烈印象,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艺术特点。当年西藏的建筑艺术家因地制宜,采用了许多处理手法来使宫殿牢牢生根于山上,与山融为一体。首先是整个宫墙体积的组

5、合是不规则、非对称的,这破除了历来重要的建筑中心对称的老框框。用花岗石砌的宫墙随地形自由布置,形成前后高低的错落变化,看上去就像半人工半自然的产物。每段宫墙的体量均非常大,而且渐渐向上倾斜(收分)。正面也不是通常建筑墙体那样的直线,而是与弧形山势相一致的弧折线。其次,从山下引上宫门的几道踏垛也大致与山的等高线平行,呈不规则“之”字形。两侧的城墙也依山而筑,呈阶梯形轮廓,(“之”字形踏垛)与整个建筑在构图上彼此呼应。这些墙、垛犹如大树的根一样,把宫殿和山石紧紧地连在一起。从立面看。建筑部件与装饰由粗到细,

6、由简到繁的匠意安排也是宫与山体融为一体的重要原因。除了踏垛城墙,宫墙下部与岩石也联成一气,乍一看不辨真假。由此向上是一大片石壁,然后是凹进去的假窗和防御用的箭窗和通风的气窗。这些窗设有装饰,好像是石壁上自然的孔洞。再上则是白宫上的三层窗洞,窗上有两层木檐,四周有藏式建筑黑色的梯形窗套。(白宫的窗洞)再上则是红宫的五层窗洞,同样的装饰,但颜色上有了加强……(红宫的窗洞)到了红宫顶部,是高达一层的暗红色饰带,饰带以树枝断面叠成,质感柔软,与镶在它上面的巨大铜质鎏金饰物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极丰富的装饰效果。(

7、红宫顶部)因此从山下看来,全宫自下而上逐渐由自然慢慢转向人工,由粗糙到精细,由简单到繁复,由质朴宏大到辉煌光灿,而到红宫顶上,以几座黄金饰面、装点着经幢、宝珠、金幡等饰物的汉式重檐歇山顶和攒尖顶为最高潮。这样整个宫殿由自然朴素豪放的美转化为庄丽华贵的艺术美,表现出人类建筑艺术精品与山河共存,并大地长存的气概。(由简到繁,由质朴到宏大的整体布局)布达拉宫建筑空间组织的艺术也非常高超。与内地一些大型宫殿、坛庙建筑不同,它的空间序列不是水平方向的推进,而是垂直方向的逐级提高,因而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布达拉

8、山前是一片低矮的房和曲折的街道里面是西藏政府机构、印经院、造币厂、木工厂,马厩等附属设施。要进宫拜谒,首先要穿过街道,到达山脚底下的一方高台,台中直立着一座尖碑。由此开始循着“之”字形踏步而向上登攀,经过三次转折二到达四层楼高的东宫门,由此结束了在室外行进的第一个垂直空间。入宫门后向左折入了幽暗的甬道。两侧是厚达三米的石墙,肢下是缓步上升的石级,人行其中好像置身于隧道之中,只有几个小窗透过厚墙射入丝丝光线,予人一种幽暗、压抑的神秘感。再向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