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40389
大小:3.60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6-10
《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师教学中的师生行为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足区万古镇中学 陈 刚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师生行为关系--改变教师行走方式 构建和谐创生课堂一、严峻的现实二、师生伦理关系三、新课程对思品教师的行为要求四、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五、构建和谐创生课堂你有这样的困惑吗?接受着优生的遗忘,享受着差生的依恋。一、严峻的现实问题三个大学生的案例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北大法律系本科毕业生连勇留日学生汪某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参加2011达沃斯经济论坛说,就培养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道德素养看,“中国教育几十年整个是失败的”。他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所有学校,现今中国人的道德水准还更高”
2、 --据新浪网二、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救救孩子”“不要埋怨别人,不要埋怨制度,我们要改变只有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让一切真正得到改变”三、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理解1.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2.基本要求: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
3、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四、有效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师生关系1.伦理关系2.情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选班主任现象找家长办事遭遇问题启示:遵循伦理,顺应自然。如不遵天道与人伦,则面临的将不是天灾就是人祸。遵从师德,是我们为师的根本准则,否则,就不要为师。师生情感关系:以尊重为前提一是平等:教师必须付出真情,用真诚的眼光,知心的话语,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潜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二是民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让学生体会到做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三是信任和宽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一代伟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四是公平: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五
4、是权义统一:师生在制度下的平等与民主六是魅力:教师个人魅力、课堂魅力(二)“教”“学”关系“教不到位,茫然无措;学不到位,劳而不功”1.教师“教”的行为2.学生“学”的行为思想品德教师如何教?“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叶澜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任学生,放手给我们的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让学生会思考、会表达、会合作、教师会激励。教师要让学生能思考、想表达、愿合作。构建生活课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
5、中去“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同的教学重点,形成教学的类模式。”初中思想品德课根据内容划分为道、心、法、国四部分或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划分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过程。在不同年段不同内容。我们都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合理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否则,再好的的模式也会画虎不成反类犬。重视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改变学习方式只有教师观念、角色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生“活”,才能“和”。让学生:乐学会学发现问题学提出方案学案例:小学生打校长一耳光启示:维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6、很重要五、构建和谐创生课堂(一)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政策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学依据一项心理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若喜欢哪个老师,和哪个老师的关系好,他的那门课成绩往往会提高;若不喜欢哪个老师,和老师的关系差,他的那门课成绩往往就会下降。可见,不同的心理状态使得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智力活动和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会降低学习兴趣,很难将学习成绩提高,师生关系自然也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相反,师生关系温馨和谐,学生会对学习产生
7、很大的热情,课堂积极参与,课后积极思考,成绩显著提高,师生关系自然形成良性循环。(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三)和谐创生课堂的建立指导思想: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根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生活化原则实施策略:几个要注意的问题:实施策略1.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心态-姿态-状态2.关注生命,尊重个体,民主、平等、包容,增进理解和信任。3.教学生活化,营造和谐氛围一是教学目标生活化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内容教学化)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四是教学过程生活化五是教学评
8、价生活化4.注重生成和发展、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5.课后善与家长沟通几个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重能力,轻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三素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