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概观——从诗经到楚辞浅论

古代文体概观——从诗经到楚辞浅论

ID:38339108

大小:1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6-10

古代文体概观——从诗经到楚辞浅论_第1页
古代文体概观——从诗经到楚辞浅论_第2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体概观——从诗经到楚辞浅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诗经到楚辞浅论《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另外还有六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时代,诗经称为《诗》或者《诗三百》,到了汉代则被奉为儒家经典。关于诗经收集共有三种说法,分别是“王官采诗”、“公卿献诗”还有“孔子删诗”。诗经分为“风”“雅”“颂”,而“赋”“比”“兴”则是诗经中三种常见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响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是人的情感。其中,赋运用得罪广泛,能够很好地叙述食物,抒发感情。传说中诗经共有三千多首,然

2、而流传到春秋时期,只剩下三百多首,固有《诗三百》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的传统,而楚辞的兴起也在诗经中寻找到了很多启发之处。尤其是是《诗经》中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后人概括为“风雅”的精神,更是直接影响了楚辞。其中,《诗经》中以个人为主题的抒情发愤之作,直接影响了屈原的创作。“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诗经》中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的比兴寄托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典

3、化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如《国语.楚辞上》记载,申叔时建议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而楚国公卿在议事时也时常引用《诗》《书》中的话。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的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很多,所以一直被中原诸侯国以蛮夷视之。但是,楚国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同之处。在社会制度和政治理想上,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偏居南方,却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加上楚

4、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礼乐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然而在习俗文化上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便显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无论是民间的巫舞或宫廷乐舞,它都特别讲究舞蹈者线条美、律动美。如《招魂》、《大招》多处说到“姱容修态”、“长发曼鬋”、“丰肉嫩骨”、“容则秀雅”、“小腰秀颈,若鲜卑只”、“长袖拂面”、“丰肉微骨,体便娟只”,可见楚人是追求修长细腰之美的,否则舞蹈起来,是不可能达到“偃蹇”、“连蜷”的效果的。1941年在长沙黄土岭战国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人物漆

5、奁,共绘有11个舞女,其中二人长袖细腰,翩翩起舞,其余8人或静坐小憩,或一旁观赏,1人挽袖挥鞭,似在指挥,也全都长衣曳地,面清目秀,体态轻盈。这件漆奁生动地展现了楚国集体舞蹈的场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起义的浪漫色彩。楚辞就在中原文化继承,尤其是在参考诗经的创作经验以及楚地本身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

6、”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的诗歌有明显的区别。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就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祭祀之歌,经屈原加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变现方法以及风格特征。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

7、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