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19206
大小:805.81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6-10
《通论16—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2一、王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即先秦至两汉。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也叫韵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音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里,因此而形成的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学相对,这一学科也叫今音学。3、近代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3二、
2、双声叠韵: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利用双声和叠韵关系构成词,在语音上造成两个章节中部分音素的重复,和押韵一样,形成回环反复的韵律美。现代汉语:珍珠zhēnzhū颠倒diāndào泛滥fànlàn光芒guāngmáng分析古代的双声叠韵,应该考察当时的读音。双声:缤纷(古是而今非);叠韵:仓庚/芣苡(古是今非)4古今音比较古今不同的例子:芣苢之部叠韵知识支、职部不叠韵微妙明母(m)双声威望零声母,明母(m)不双声古今相同的例子:双声:仿佛、参差、踟躇、蒹葭、栗烈;伊威、逶迤、犹豫、鸳鸯(零声母)叠
3、韵:辗转、崔嵬、婵媛、薜荔、蹉跎、须臾5三、中古三十六字母传统把现代语音学上的声母称作字母,也有称作“母、纽、声类、声纽”,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益6母(非敷奉微床娘)而成36字母。今之声母,古曰声、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五音、七音两类。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七音:即在五音的基础上,分立出半舌音(l)、半齿音(r)两类。根据不同发音方法又可以人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大类。现将三十六字母分类列表
4、如下。6三十六字母表说明: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爆破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全浊: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指带音的鼻辅音、边音、和半元音声类,指声母的类别,是从韵书(或其他材料)的反切系联或类似手段得来的,没有经过音位归纳处理。如《广韵》声类数,陈澧考证为40类,黄淬伯、白涤洲47类,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51类。通行观点是41类,与36字母相比: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分为庄系(庄初崇生)、章系(章昌船书禅);喉音喻母分成云母、以母。蒋冀骋认为《中原音韵》时庄系、章系合流。7
5、8三、上古三十二字母王力《汉语史稿》分上古声母为6类32个(喉、舌头、舌上、齿头、正齿、唇音,见79页),《古代汉语》分为5类32个(喉、牙、舌、齿、唇,689页)清代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1728-1804)在《十驾斋养新录》首先提出的两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91.古无轻唇音,指两汉前无唇齿音钱氏认为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例如古读:附如部;佛如弼,亦如勃;蕃如卞;汾如盆;敷如布;匪如彼;望如茫。伏羲即“庖牺
6、”,文水即“门水”。*《诗》“凡民有丧,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诗》作“扶(奉)服”。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例如:费:旧读bì(滂),春秋鲁季孙氏封邑。“费”属敷母。阿房宫:音ēpáng(並)gōng,秦宫名。“房”属奉母。逢泽:音páng(並)zé,古泽薮名。“逢”属奉母。10古无轻唇音——验证材料谐声偏旁:中古时期,“方”属非母,轻唇音;“旁”,属并母,重唇音;“雱”,属滂母,重唇音。“奉”属奉母,是轻唇音;“琫”,属帮母,重唇音;“捧”,属滂母,重唇音。异文:《
7、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司马彪本又作“盆水之阳”;《论语·雍也》:“文质彬彬”,许慎《说文》引作“文质份份”。方言验证:吴方言、广东话、客家话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有重唇痕迹。特别是厦门话,至今没有轻唇音。112.古无舌上音,指两汉前无舌面前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例如古音:中如得;陟如得;直如特;竹如笃;猪如都;枨如棠;池如沱;陈如田。*刘宋范晔《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端)。”唐李贤注:“即天竺(知)国。”《诗》:“实惟我特(定)。”《释文》:“《韩
8、诗》作‘直’(澄),云相当值也。”12古无舌上音——证明材料。谐声偏旁:“呈”,澄母;“逞”,徹母;“桯”(音听),透母。声训:《说文》:“田,陈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田”、“陈”古音相同。中古时,田,透母;陈,澄母。异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