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

ID:38318736

大小:423.87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6-10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_第1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_第2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_第3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_第4页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4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4.1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渊源4.2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4.3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类型4.4社会团体的发展4.5事业单位改革4.6民办非企业单位—新兴的力量4.7公益基金会及其发展4.1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渊源会党、合会、义仓、义社、善会丰图义仓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四年竣工。该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大荔县朝邑粮站,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内有仓廒58洞,容粮5520吨。慈禧太后曾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赐“虎”、“龙”二字。该仓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地势险要。丰图

2、义仓现在为大荔朝邑粮站使用,每年收储调运粮食2000余吨。民初莆田民间“合会”民国初期,莆田民间有一种群众自发的“经济互助”的组织,叫做“合会”。“合会”亦称“摇会”。通常由需用款项的人发起,自己为会首,邀请有固定收入的亲朋戚友为会友(俗叫“会戈”)组成。一般会首、会友共十二人至二十人。会首预计自己需用款的日期,决定于何时集会。以一个月集会一次的叫月会,以三个月集会一次的叫季会。会款较普通的是“五攻六”,就是领会款前每次交会款五元,请到会款后每次交六元。所多交的一元,即为利息。惟会首每次都交款六元,轮值会首请会款时,每个会友不论请到会款与否,亦须交款六元。请会的次序,一般采

3、用摇骰来决定。以骰子四粒置于覆盖的瓷盆之内摇三下,以点数最多的为请得会款者。会首通常是固定在第二次请得会款的,到那个月不举行摇骰。(因为会首召集这个会是预定在那个月需用这笔款的。)会首得会的那一天,照例备好若干食物请会友聚餐,以表酬谢之意。摇骰子时,如果有三名会友所摇的点数相同的,就重新再摇;假如只是两名相同的,即以第一个摇得者请得会款,但必须付给与之点数相同者钱一元,俗称“次会款”。例如全会十六人,每会友五元。会首第一次得会,他应得款项为:16*6=96元。(包括自己一名在内;下同)第二次得会的为:15*5+1*6=81元,第三次得会的为:14*5+2*6=82元,第四次

4、得会的为:13*5+3*6=83元。(余类推)“合会”的人,还有“合会仔”(“摇会仔”)一般金额只二元。凡未请得大会的人,都有资格摇取,总金额自然比大会的少,俗叫“合会仔”或“会仔”。约在民国二十六年左右,“合会”大多数改为“标会”。据说“标会”是先在福州盛行,以后流传到本县。“标会”就是以贴补利息的方式,看谁贴息最多的为请会者。惟会首及最后一次请会的人不要贴息,收取金额。例如每名每次会款是五元,贴息最多是一元。那么未得会的会友,每名只须交款四元。每名会友愿意贴息多少,先写在纸条上,封入信封,届时当众开封,看谁所标的贴息最多,谁即为请会者,是名符其实的叫“标会”。已得会的每

5、次交全额会费五元。这种“合会”的利息比高利贷为低,带有“互助”和“储蓄”的性质;会首预计在某时期需用一定款项时,如婚丧喜庆以及建屋等需款时,由他发动,并集会友合资解决。因之,“合会”组织,当时在城乡较为普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会首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就没有其号召力和凝聚力。会期历时一二年,其间自然有人事和经济力的变化,个别会友无力交款,影响其会的稳定性。资料来源:莆田侨乡时报“义社”我国历史上就有多种消防组织形式。南宋我国民间出现了“水铺”、“冷铺”、“义社”等群众救火组织。明、清、民国期间,民间群众救火组织有了较大发展,一些城市和乡村建立了“水会”、“水庄”、“水局”

6、、“救火会”以及各种名目的“义勇救火队”、“志愿消防队”、“救火委员会”等群众救火组织。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巡逻护寨、敲锣喊寨等村规民约和有防火性质的民间救火组织。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革命圣地延安,根据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需要,建立了以民兵为主要成员的群众义务消防队。净土结社的繁荣赞宁《僧史略》卷下云:“社之法,以众轻成一重。济事成功,莫近于社。今之结社,共作福田;条约严明,逾于公法。行人互相激励,勤于修证,则社有生善之大功矣。”中国佛教的结社,始于东晋释慧远所创的“莲社”(又名“白莲社”)。该社集“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于庐山般若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誓相提携,共

7、登西方极乐净土。南北朝时期,结社以义邑和法社的形式展开活动。“义邑”,或名“邑义”、“法义”、“邑会”、“社邑”、“义社”,主要盛行于北方。它最初是僧俗(以在家信徒为主)为共同造像而发起的地方性组织,后来发展及于修建石窟,举行斋会、写经、诵经等佛事活动。隋代盛行造像活动,故义邑甚为发达,活动频繁而有秩序。据记载,开皇中,“邑义各持衣钵,月再兴斋,仪范正律。”(《续高僧传》卷一《昙曜传》)唐代义邑继续存在。如益州福寿寺以释宝琼为首的义邑,由三十余人组成,每人持《大品般若经》一卷,以为平时读诵的基本经典;每月设斋会,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