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00171
大小:1.37 M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6-08
《平面构成要素-点线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構成要素(一)設計構成要素—形態、色彩、質感、空間(二)形態構成要素—點的構成、線的構成、面的構成目錄1一、設計構成要素2-11.概論…………………………………………62.形態(Form)…………………………………83.色彩(Color)…………………………………114.質感(Texture)………………………………135.空間(Space)…………………………………156.形式一--規則………………………………167.形式二—不規則……………………………178.形式三—規則+不規則………………………189.點線面屬於的認識…………………………1910
2、.點造形………………………………………2211.線造形………………………………………2312.面造形………………………………………242二、形態構成要素2-2點的構成1.點的幾何學定義與視覺性質2.點與視線3.點的構成(1)等間隔的構成(2)有計畫性間隔的構成(3)不規則間隔的構成4.點的作品欣賞32-3(二)線的構成1.線的幾何學定義與視覺性質2.線的形式3.線的種類4.線的構成5.線的構成圖形圖例2-4(三)面的構成1.面的定義2.面的種類3.面的構成4.面的圖形範例42-1一、設計構成要素5探討設計原理的內容,造形與構成是重要的主題,而造形與構成的研究
3、,就已包括了各種設計的條件(要素、元素、美的形式、設計方式、視覺原理等)。其實學生要把握思考創意的要點並非難事,只要對造形的基本條件能掌握得適當,加上求冒險的精神,必能培養出視覺感受與造形思維及美感的能力。由此,思考內涵自然就日積月累的增長,再透過實際的造形思考的製作,就會激發自己的潛能。[註1]林崇宏著.1998.<設計原理:基礎造形理念與創意思考的探索>.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頁49.901.概論6在各種形的設計構成中,包含許多表現要素和元素,例如點、線、面、體、表面、稜角、稜線、位置、方向、動感、大小、形狀等。每一種基本構成條件都脫離不了要素中的
4、「形態」、「質感」、「色彩」、「空間」。色彩與造形的關係(台中科學博物館)7形態(Form)是造形的第一個要素,所謂「完形」指一個形態具有統一的整體,具有安定感、機能性,經過理論性的整體凹單純化後,若再具備調和、平衡、安定、協調、運動等任一要素,即稱完美的形[註2]Arnheim.RudolfPerceptio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USA.1954.P96~972.形態8形態(Form)一詞,不只是限於物體的形狀(Shape),尚包括物體的骨骼與內部組織(Constitution),亦即可自形態
5、中反映出其內在的結構。形態的輪廓現象只是表現物體本身的「形」和「象」而已。如果具有內在與外在的因素,則形態的探討就不只是外形的問題了。[註3][註3]林崇宏著.1998.<設計原理:基礎造形理念與創意思考的探索>.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頁90~91形是構成要素的構成條件9『基本型態』是一切設計的根本。宇宙萬物的型態,不論如何複雜、多變,都可以歸結為點、線、面、體四種基本純粹型態。透過基本設計型態組合構成平面與立體的設計表現,是基礎設計不可忽略的重要課題。由點線面元素組合成的形10色彩是眼睛受到光線的刺淚所引起的感覺作用。自然界中存在的任何物體,均擁有與
6、生俱來的色彩。色彩是一種多采多姿的生命語言,它具有喜怒哀樂的各種情慾,不僅對視覺發生作用,同時也影響到其他器官的感覺。所以,色彩因素的加入常更引人有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更能引起觀賞者的共嗚與回應。[註4][註4]林崇宏著.1998.<設計原理:基礎造形理念與創意思考的探索>.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頁91色彩更增加形的豐富內涵3.色彩11色彩可以分為有彩色與無彩色兩種,無彩色指黑灰白:有彩色則是紅、橙、黃、綠、藍、紫等顏色,而根據色彩學的分析.色彩有三大要素:明度(Value)、彩度(Saturation)、色相(Hue),也稱為色彩的三屬性。物體的顏色
7、只要有色彩的三屬性,就可以肯定它的色彩性質,而不會與別色混淆。[註4]奧斯華德表色系12質感(Texture)是展現材質本身的實體感覺,如軟硬、冷暖、光滑、精糙,是一種透過觸覺而得到的視覺效果。各種材料都有其特殊的材質特性,然而,『材質』就是一般物體的組成及及性質而言,例如:金屬、木頭、竹子、鋼、石頭…。金屬的材質感4.質感13任何造形活動均需透過材質來創造內涵,缺少質感則造形無法實現,此種「質感」就是材質之內在精神,也就是一般人所言的肌理,屬於視覺與髑覺的範疇。而材質的表現有兩種,除了內在的結構之外,其表面的紋路或質感也是表現材現感最有效的方式。[註5][
8、註5]林崇宏著.1998.<設計原理:基礎造形理念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