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89996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07
《探索更小微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二、探索更小微粒南京市文枢中学张恺宁[设计说明]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展示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世界:第一方面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制作水分子的模型,结合学生在有关科学、自然等课程中所获得的对原子、分子方面的基本认识,是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第二方面展示了比原子更小的世界,通过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的活动,得出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使看起来很深奥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探究活动来体会认识。第三方面是展示了人们在探索原子内部的粒子世界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激励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
2、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4、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教具学具]石墨、金刚石分子模型;DNA分子模型;反映原子模型的课件;玻璃棒、纸屑、丝绸;阴极射线管;纸风车、水分子模型、塑料绳[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课前研究
3、(学习)的问题]1、查阅资料,了解水分子的构成,并制作模型2、了解一些微观世界中的粒子的基本知识[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7一、导入4分钟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能不能再分呢?我们来看我国古代的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师:那么是不是像他们说得那样可以无休止的分下去呢?上堂课要求大家回去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粒子情况,大家都完成得不错,这里搜罗了一些相关网站。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探索更小的微粒吧!(板书:探索更小的微粒)生:大致意思是说一根一尺长的短木棍,每天截取一半,
4、分也分不完。教师引导。二、通过交流学习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介绍单质与化合物。9分钟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分子),比如我们喝的水就是由水分子组成的。那么,前一节课请大家回去制作一个水分子模型的,都做好了吗?师:大家都做得很好。那么让我们来结合这个水分子模型谈谈为什么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吧!在这里我先谈一谈什么是化学性质。大家对这个名词比较陌生,其实我们都看到过或听说过这样一些情况,如棉花可以燃烧,铁会生锈等,这些都是化学性质。如果将两个氢原子结合到一起就组成了氢气分子,将两个氧原子结合到一起就组成了氧气分子。大家都知道氢
5、气易燃会燃烧,氧气可以助燃,而水是容易燃烧还是不容易燃烧呢?师:也就是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一样!所以说分子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时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可以看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原子)。我这边也有几个分子模型。(教师展示石墨、金刚石、富勒烯分子模型给学生看)师:这是石墨分子模型,石墨是构成铅笔心的主要成分;这是金刚石分子模型,金刚石就是我们俗称的钻石;这是富勒烯分子模型,富勒烯是很好的超导材料。它们都是由一种原子即碳原子组成的。我们可以看到石墨分子成层状,那其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这是我做的一
6、个水分子模型,这个乒乓球代表氧原子,这两个棒棒糖代表氢原子,它们通过一种作用结合在一起。生:不易燃。生:金刚石分子成塔状,富勒烯分子像个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7很好,它们原子的组成形式不一样,同时也导致了某些性质也不一样,如石墨较柔软便于书写,金刚石很硬,能用来刻划玻璃。但这几种物质都是由一种原子组成,它们是单质,如果由不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就是化合物。大家再看这个分子模型,它是大家所熟知的DNA分子模型,它由多种原子组成,它们组成的就是化合物。三、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13分钟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
7、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那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吧!大家请看,我这边有一根玻璃棒,这里还有一些纸屑,现在当我用玻璃棒靠近纸屑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师:那你能不能凭借我讲台上的仪器使这根玻璃棒能吸引纸屑呢?师: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师:为什么玻璃棒可以吸引纸屑呢?师:原来的橡胶棒可没带电啊,电是从哪里来的呢?师:这说明了什么?师:下面请大家利用带来的塑料绳做这样一个实验:用一只手抓住绳的一端,用另一只干燥的手自上而下的摩擦几次塑料绳。实验前大家猜猜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师:事实胜于雄辩,请大家动手试试。师:这个现象是摩擦起电产生的另一种作用。我们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