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狄尔泰历史主义的生命解释学_李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7年第3期狄尔泰历史主义的生命解释学12李岩,陈静(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湖北经济学院社科系,湖北武汉430205)摘要:狄尔泰处于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的重要时期。他在以往的历史主义的基础上,力求为历史主义提供全新的认识基础。他的历史主义贯穿于精神科学理论中,在为精神科学奠基方面有了新的内涵。研究狄尔泰的历史主义对我们把握他的解释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新解释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关键词:狄尔泰;历史主义;精神科学;生命;解释学中图分类号
2、:K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3-0054-03在自然科学精神统治的世代,精神科学受到自然科学语言形式或者身体表达的方式。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会受到模式的支配,将历史世界作为认识客体来把握。狄尔泰认为各种教化,于是我们逐步学会了理解各种语词和语句、接受精神科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立系统,主张将理解作为各种行为准则、使用各种姿势和面部表情。个体共同坚持的精神科学的根本方法。他的历史主义在于揭示人的历史知东西在感官世界中表现出来,形成了客观精神的领域。从转识何以可能的条件,最
3、终他用解释学为精神科学奠定了方瞬即逝的表情到持续百年的法规都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它法论基础。们对于表达者和理解者来说都代表了某种共同的特征。在狄尔泰那里,生命不再是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意义上一、生命作为精神科学的出发点的个体生命。他主张“精神的生命性都隶属于环境。”[2]每个狄尔泰早期从心理学出发考察精神科学的理解,体验时代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规则和理想。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是他的描述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在他早期的著作中,体验和受到了一定视域的限制,即使是天才人物也受他所处的时理解可以互换使用,都是指对心理关联的把
4、握的类比推理。代的影响和限制。狄尔泰指出客观精神对理解具有非常重它们局限于对单一的生命表达的解释,而忽视了生命整体要的意义。在他那里,客观精神不仅包括生活方式和各种社性脉络。单一的生命表达为理解提供的依据是有限的。狄尔会交往形式,还包括社会为自己创造的各种意图系统,即习泰认为自然主义、自由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这三种世俗、法律、国家、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不同的人类系统界观都表述为概念判断,而生命的意义不能表述为完全的有不同的精神内容。客观精神是精神理解的中介。个体在共逻辑判断,要通过来自内在生命的
5、多种表达得到表现。狄尔同体中生活,受共同的观念、价值和理想的制约,这是个体泰提出更高级的理解形式,就是从生命表达出发,追溯这些进行理解的前提条件。对陌生人的理解、对历史事件的理表达的生命整体性脉络。狄尔泰把重新体验(Nacherleben)解,都要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任何一个生命表现都作为理解的最高方式。“理解是对以往的形式存在的主我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表达了生命中某种共同的精神。每一个重新发现”。[1]生命向前进行,而理解要求我们思考历史的过语词、一个动作、一首诗、一个建筑之所以能被理解,是因为
6、去。通过理解,过去在当代被重新体验,历史生命经过重构我们抓住了其中的客观精神。我们生活在历史世界中,不断不断绽放出新的意义,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有了更新的视地吸收客观精神的养料,在客观精神的指引下,通过与他人域。伽达默尔看到了狄尔泰的历史主义为精神科学所作的对话、与历史对话,个体才能真正地融合在历史世界中。贡献在于,发现了从构造个人生命经验里的联系到根本不狄尔泰的客观精神概念涉及到人的理解的同一性问为任何人所体验和经验的历史联系的转变。个别人的经验题。他将人的理解与生命的客观化过程联系起来,在生命哲如何提
7、升为历史经验?这是解决精神科学的客观有效性的学基础之上建立历史认识的客观有效性。精神科学的客观重要问题。狄尔泰通过生命客观化过程回答了这个问题。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后者是基于经验主义的认识当我们把生命表达置于整体脉络中,可以发现生命表和对象的符合,而在历史认识中不可能达到认识和对象的达和精神内容的关系往往是个体公认的。比如工匠使用锤绝对同一。在狄尔泰看来,历史理解的同一性源于人类本性子,我们都能理解他的意图。某人大笑,我们同样可以理解的同质性(Gleichartigkeit)。晚年的狄尔泰越来越倾
8、向于唯他的愉快的心情。这里存在着个体共同坚持的理解规则。一心主义的同一哲学,因为唯心主义的精神概念设定了主体个文化系统或者一个群体内部都有固定下来的行为规则、和客体之间的同一性。黑格尔将费希特、谢林那里的非理性-54-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7年第3期的自发能动性发展为精神的客观必然性过程。在他那里,精有效的知识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一愿望根源于人的本性神的同一性并不是A=A这样的无差别的同一性,而是包含之中的形而上学的冲动,于是人们求助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