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

ID:38276693

大小:368.4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2

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_第1页
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_第2页
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_第3页
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幽鲢魁万方数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用创造性思维构建出新颖的理论,成功实现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或技术并引入市场。就一个业务领域而言,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促使这个产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本文试图从科技创新角度来分析上世纪世界茶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世纪茶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一、上世纪茶叶科技创新之路茶叶作为一个产业来讲,在上个世纪中有长足的进步。产量由上世纪初的30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302.1万吨,增加9倍。茶园面积由1934年的90万公顷增加至2001年的268.54万公顷

2、,增加近2倍。出口量由上世纪初的28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39.1万吨,增加近4倍。在前50年中世界茶叶产量平均增长率为2.26%,后50年平均增长率为7.12%,这虽与前50年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关,但更主要是反映了后50年科技创新对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作者整理了上世纪对茶产业有重大作用的科技创新(表1),并加以概述。1.无性系的应用无性系品种的发展和推广改变了世界茶树种植业的面貌,推动了现代化茶园的建立,并为茶园机械化提供树冠条件。无性系茶树最早出现在200多年前的我国福建省。据传,清代福建安溪县农民魏饮育成铁观音,这是最早的无性系品种。日

3、本在上世纪30年代发展无性系品种,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推广,目前非洲产茶国(如肯尼亚、马拉维)无性系面积已达95%以上。2.短穗扦插技术的推广短穗扦插技术的成功加速了无性系良种的推广速度。我国早期即有无性繁殖技术,据传最早在1857年,福建茶农林氏用第二三叶的茶树插穗扦插获得成功。印度A.C.Tunstall1931年报道采用短穗扦插技术,其后在斯里兰卡(1932年)和印度尼西亚(1933年)相继推广此项技术。这项技术的推广对加速良种的繁殖起到了重要作用。3.缺素症的诊断1954年和1962年斯里兰卡诊断发现茶树缺镁和缺

4、锌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前苏联等许多产茶国相继发现茶树缺素症。经施用微量元素校正后平均增产效果为10%-25%。4.茶饼病测报技术的推广茶饼病是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南亚产茶国茶园的重要芽叶病害,由于它为害茶树嫩梢,且孢子具有多产性(一个成熟疱斑可在4小时内形成100万个孢子),因此几乎每年在上述产茶国引起流行,致使茶园减产20%~40%。为防治该病害,每周需喷药一次,这不仅使生产成本上升,而且导致杀菌剂残留。1967年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科学家根据病菌孢子对13光非常敏感的特点,提出利用每日日照时数来预测病害的流行可能性及其

5、喷药日期.该技术可使喷药次数减少50%以上,挽回10%以上的产量。5.害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成功和推广·d·■陈宗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科技创新和利用害虫性信息联系时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而模拟合成的化合物来引诱雄虫,进行迷向防治,可以达到防治害虫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日本对茶小卷叶蛾性信息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实现产品商品化,并在日本茶叶生产中普遍应用,效果优于化学农药。在此基础上,茶卷叶蛾、茶细蛾、油桐尺蠖等多种害虫的性信息素研究也已获得成功。这项研究的成功和推广为有害生物的无害化防治建立了一个模式。6.采茶机的应用与

6、推广据统计,茶叶成本的40%用于劳动力开支,而劳动力开支中的80%用于采摘,采摘的及时与否与茶叶的品质和价格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解决采茶的劳动力是降低茶叶成本的关键。早在上世纪20年代,日本率先开展采茶机研究并开始推广应用,1961年日本推出小型动力单人采茶机,1966年推出动力双人采茶机,到70年代日本80%的茶园采用动力采茶机采茶,80年代已达90%以上。该项技术的推广使采茶效率提高13倍以上,成本降低50%以上,同时鲜叶质量也有提高。7.红茶萎凋槽和CTC工艺的发展长期以来,一个红茶加工厂70%一80%的地面用以鲜叶萎凋。1908年印度尼西亚开发

7、萎凋槽滚筒,1927年英国开发大型萎凋机用于鲜叶萎凋,但均未达到满意效果。上世纪30年代末,非洲原比属刚果创制的萎凋槽在1956年传至印度,并向世界主要红茶产茶国扩展,一直沿用至今。这种机器的创制成功突破了红茶机械化制茶的一个难点,使得能源耗量减少一半,劳动力节约2/3,占用厂房的面积减少3/4,对世界红茶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55年英国C.McKercher在印度试验CTC机成功,CTC红茶工艺使叶组织破碎度提高,加快发酵过程,使发酵时间缩短50%以上,而且红茶的内在品质有明显提高,汤色红艳,滋味浓强,冲泡快。CTC红茶已成为当今世界红茶市场

8、上的主要产品,2001年CTC红茶占世界红茶总生产量的60%以上。这种工艺的应用使得同样数量产品的冲泡量增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