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74918
大小:100.2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01
《中西浪漫主义诗人之比较_以郭沫若与华兹华斯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万象中西浪漫主义诗人之比较——以郭沫若与华兹华斯为例◎张尚信(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永州425100)摘要郭沫若和华兹华斯是中英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华兹华斯意识到浪漫主义诗学在过分强调个人情感方面可能引起的歧义,因而重视个人情感与人类共同情感息息相通,没有奇特的想象和夸饰,不让放纵的感情扼杀了真和美,而郭沫若则追求狂放的自我扩张,表现出一个个性极端膨胀的无所不在的主体。究其原因,一是郭氏反抗黑暗现实的革命性,二是“唯Energy能论”,即精神无限地溢出了物质,这两个因素是华兹华斯所不具备的,也是他后来力求规避的。关
2、键词浪漫主义革命性唯能论主观精神客观物质一一周年的情景,因为一年前的1789年7月14日爆发的法国郭沫若(1892-1978)和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中大革命在诗人心中唤起了激情。这种激情虽然因为法国革命英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最终没有实现“平等自由”的理想,因而——距一百年以上,但面对的社会矛盾和诉求有其相似一面,都要你们涌上去观看的,不正是求冲决长期以来的专制社会对于人性和文化的束缚,都要激一根在风中颤抖着的芦苇?活一切在陈规陋习下僵死了的鲜活的生命力,都注重自我,注王公贵族、政客、律
3、师、缙绅之辈,重精神性和神性,都热烈地讴歌和抒发一切属于个人的感觉、病的、跛的、瞎的,不分显要寒微,情怀,都敏感于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好像全一个德性,匆匆赶去法兰西,可以这样地说,是泰戈尔、歌德、海涅等人的作品,煸起了带着新的贡品,叩见刚登基的皇帝。郭沫若热爱文艺的心火,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飚突进的精神”,使郭沫若“彻——《一根风中颤抖的芦苇》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但诗人仍然憧憬着让“自由和伟力”来改变当时的英国。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郭沫若虽然远居国外,但是他最深他在《密
4、尔顿,你应该⋯⋯》一诗中呼吁:“密尔顿,你应该生活切地感应到了时代的心音。他的心情是何等地昂奋!他不仅在这个时代/今日英国,多需要你那样的伟才。/她已变成了一立即组织了以“排日”为宗旨的留日学生团体“夏社”以响应国湾泥淖,一泓死水/祭坛、刀剑、文明风俗和豪门巨富/已保不住内运动,而且立即以本名和“夏社”的名义连续写出文章发表英国人往昔的/得天独厚的内向的幸福。/啊,请回来使我们从在1919年10月上海出版的《黑潮》杂志第1卷第2期上,一自私中奋起/给我们以道德风范,自由和伟力。/⋯⋯”面用大量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
5、文化上当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雅各宾专政时期的恐疯狂侵略中国的行径,一面呼吁同胞迅速奋起,担负起救国的怖政策面前,在英国的腐朽现实面前,华兹华斯的世界观经历责任。了最激烈最复杂的斗争,也是诗人游荡不定的时期,对启蒙主他这一宝贵的爱国热情,紧接着在《匪徒颂》、《凤凰涅义的信念也不无怀疑和动摇。于是他回到湖区,并与柯勒律槃》、《晨安》、《炉中煤》等诗篇中燃烧起来,含着血和泪一起燃治、司各特等往还,过上了理想的“田园生活”。他也怀着同情烧。他控诉帝国主义的凌辱,诅咒祖国的黑暗,还把祖国比作的心理和静观的哲学观察贫苦农民的生活。他
6、满怀乡愁,写他心爱的姑娘,他的“眷恋”之情像炉中煤一样烧得通红!下了《采干果》、《露丝》和《露西》等组诗,同时开始写长诗《序郭沫若显然是一个极富激情和理想的革命派和浪漫派,曲》和《孤独的收割者》、《不朽颂》等名篇。1807年,他出版两正如他说蒋光赤在“浪漫”受到攻击时,公开宣称:“我自己便卷本诗集。1815年后逐渐稀薄,1835年后则几乎不再发表作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呢?品。他似乎显得低调和退化,即便最激情的歌唱也充满着节⋯⋯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更好的什么制,在这一点上与郭沫若简直有天
7、渊之别。但他却是被公认的,这种情况便是浪漫主义。”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英国文学史家一般倾向华兹华斯在青少年时受到的思想资源和对革命的向往与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人像安诺德一样,把他置于拜论,雪莱,郭沫若有大致相似之处。但他没有郭沫若那样深受母亲和哥济慈之上。著名评论家德·昆西则说:“1820年之前,华兹华哥的教诲和爱护,八岁丧母,十三岁丧父,靠了舅父的接济,才斯的名字给人踩在脚下;1820年到1830年,这个名字是个战于1787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逐渐接受法国启蒙思想。此前斗的名字;1830年到1835年,这已是个胜利的名
8、字了。”他能成段背诵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毕业前一年即1790二年的暑假,他沉迷于卢梭的思想之中,故与同学一道去法国等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因人而异,正如歌德所言:“古典诗和地旅行。在法国,他亲眼目睹了法国人民欢庆攻陷巴士底狱浪漫诗的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