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40519
大小:363.9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9
《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特集SPECIALCOLLECTION第九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论文选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碉楼和民居本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居住之处称为住宅,是先民息止之所,也是人类最原初的、最大量的建筑类型。碉楼则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建筑。其特征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敌入侵。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刘亦师态;碉楼随之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碉楼与居住空间在空间上结合,这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
2、御屏障。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摘要/本文首先阐释“碉楼民居”的概念,并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考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渗察碉楼民居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及建筑形制上的异同:川西北羌藏地区碉楼建筑形态发生最早,并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的影响;川中汉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族地区受羌族影响但保持传统居住模式;客家地区延续中原地区较一起,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古的居住形态;五邑开平地区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同时,对碉楼筑。这样就出现另一类空间
3、形态,即碉楼民居。民居的价值做简要分析。从地理上看,碉楼民居在国内的分布集中在川西北的羌藏少数关键词/碉楼民居地区分布特征比较研究民族地区、四川盆地汉族地区、赣南和闽粤客家地区以及广东五邑ABSTRACT/Bycomparativestudymethod,theauthormakesanin-地区。我们主要从各地碉楼民居形成的文化背景、建筑形制、聚落vestigationofwatchtower-likefolkhousesdistributedoverthedistrict特征诸方面做一简述,目的在从历史文化的流变上比较它们间的异ofQiangandTib
4、etinwesternSichuan,HanandHakkapeopleinmiddle同之处。Sichuan,andthedistrictofWuyiKaiping.Thispaperbrieflymakesananalysisontheirvalues.KEYWORDS/Watchtower-likefolkhouses,District,Distributions,一、羌族碉楼民居Feature,Comparativestudy羌即西羌,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可见羌人原靠畜养牛羊而生。汉武帝时期,羌人占据了岷江上
5、游地区后,逐渐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就直接导致由羊毛帐幕居住形态转变成“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的石砌住宅形态。川西北羌族地区是最先出现碉楼建筑的地方。羌族定居岷江上游后,已经转入农耕社会,其村寨选址必需考虑耕地和牧场。而羌人长期受汉军事压迫,后来又夹在汉、藏两大强势的民族之间,史书且记载羌“人民好复仇”,因此在聚落选址和建设上对防卫的考虑占重要地位。有学者用战争因素来与宗教相互融合评价碉楼及碉楼民居的建筑美感。[1]他们认为羌族的碉楼是完全的战争防御系统,宗教因素只能是辅助功能的承担者。事实上在外族的军事压力之下,军事防御也是羌族碉楼的主要建造目的
6、,这是和赣南围子、闽西土楼建筑所不同之处。羌寨巷道狭窄且阴暗,四围都是壁立的“邛笼”和碉楼民居,防卫森严。在这样的巷道肌理中,空间的开阖都与碉楼民居密切相关。在大壁垒之内,各碉楼民居又自成体系,二者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羌族碉楼民居的平面形制不外三种:碉楼与住宅靠近但完全分开、碉楼与住宅在上层有过道相连及碉楼融入住宅。后者在建筑上的成就最大,殊值深入研讨。如茂县河心坝寨杨松余宅即为范例,我们不能不赞叹古人所达到的建筑成就(图1)。因地制宜是羌族建筑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建筑取材全部来自当地;建筑的厚重墙体由黄土和片石堆砌而成,不用胶泥,主要承重落于四面墙。由于
7、开间较大,辅助承重由室内三根圆木柱形成的柱网支撑楼面及屋顶。碉楼有明显收分,向中心挤压,因此稳定性甚佳。施工过程中只凭经验用少量泥浆随手砌筑。这些都与汉族建筑基本方正平直,罕用石材(“盛德在木”),施工必立杆挂线的基本原则大相径庭。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收稿日期:2004-08-01在家族制基础上产生的碉楼民居,是羌人生存质量反映在建筑建筑学报521坝寨杨松余宅二、四层平面(来源:2江安民居鸟瞰及剖面(来源:王绍周等《中国民族建筑》)3江西龙南“新围”(来源:汪之力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上的一种深化,是一种
8、文明程度进化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传统的对“可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