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35946
大小:7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6-07
《高二历史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二历史练习(四)1.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2.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3.下图所示为《唐书》所
2、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4.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 )A.限制了王国势 B.增加了选拔人数C.体现了差别平等 D.削弱了世家特权 5.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
3、品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依旧C.士子人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6.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记载:“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谱学的兴盛说明( )①门第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 ②宗法制度对家族制度发展影响深远③人才辈出,选举制度优越 ④社会阶层固化,流动性差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
4、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出东汉选拔官吏讲究( )A.人品节操B.家庭状况C.文学素养D.家庭出身8.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9.《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2高二历史练习(四)
5、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①③④10.明末清初的吕留良曾写到:“……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作蝼蚁死……”。在材料中,吕留良主要想说明科举制度( )A.选贤能治国为国家所用B.选拔人才的视野开阔C.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D.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1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二、材料题:阅读下列材
6、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 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书法道美;四曰判,文理悠长。”——宋元强《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材料三 清廷为甄拔寒俊,遴选真才,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严格科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唐宋时期,科场案少且处罚轻,不过革职、降秩而已。清代迭兴科场案,对违法者往往处以极刑,且殃及亲属。如顺治丁酉乡试一案,斩
7、考官7人,流放100余人。惟其如此,才能基本上维护科举取士的公正原则。所以魏源称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公”。梁启超说:“科举,法之最善者也”、“科举为升平世之故”。——宋元强《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请回答:(1)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2)试从唐朝吏部选官的标准这一方面,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3)魏源和梁启超的看法是否有道理?据材料三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