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品选择什么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上次和俊煜讨论过写博客的一些想法之后,我就一直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东西值得反复读,或者说耐读.大约几个星期之前,我写了一篇没发出来的博客,大体是说,读品分成收藏品和消费品两种.收藏品是那些读完了要放在脑子里的,对以后做事情有用的.消费品则是过脑子一下,为了娱乐或者为了知道某件事情而阅读的那些.除此两个集合之外,就是广袤的暗物质,既看不到,也想不到.读者应该注意常常阅读收藏品,把一部分消费品提取出精华变成收藏品,并且随机的读一些”暗物质”里面的东西,就像逛古董市场一样,以便能找到好的收藏品.随着更加深入的思考,我认识
2、到上面的这个分类过于主观.比如我认为收藏品的东西,别人不认为是的;甚至,我几年前认为是收藏品的东西,现在完全不觉得有价值.那么,判断一样东西有没有阅读的价值,到底有没有一个相对客观一点的标准呢.我觉得有,并且总结了新的两条.1.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框架,或者全新的思考体验的;读了之后能够改变人固有的观念或方法的读了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之后,我就被paradigmshift这个词给迷住了,现在看问题也自觉不自觉的用paradigmshift的眼光.用paradigmshif
3、t的眼光来看,像<黑天鹅>这样的书,就是典型的建立一种新的框架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认识不到某种现象后面的道理,或者不明白一个道理.这时候,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新的框架,甚至是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常常有人说,读过了某样东西,如沐春风,看世界都不一样了,我觉得那样的读物就是这个例子.其实这个不仅限于科学,在社会,哲学等领域,都有这样的例子.像马克思韦伯,亨廷顿这样的学者的书,像开山立派的经济学家的书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就算在文学领域,也是有大开眼界这一说法的.比如说没看王朔老师之前,我从来不
4、知道写文章能写得那么油里油气且聪明好笑的.这样的例子在各个领域不胜枚举,都有这类让人大开眼界,“洗心革面”的经典书.这类书,当属一品读物.当然,也要防止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拼命的陷入只读经典书的信息焦虑中,觉得每天的脑袋都要不一样才行,每天都要读经典改变自己才行.其实世界上没那么多经典,完全不要害怕自己还没读某某经典,使得自己比起别人来变得笨了.人的脑袋,只要充分自恰就行了,不需要面面俱到.这种信息焦虑也不是好事,它会让人频繁的处于搜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而放弃了对已有知识的咀嚼和再认识.大凡一本好书,如果作者写得非常
5、自恰,那基本上是不需要立即按照去找相关的书看的.一本书,总是要读个几遍,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然后再去找类似的书看,才事半功倍.比如读些通俗经济学的书,立即就跳出去看统计学,然后跳到数学,跳到计算机,本本都是跳经典,本本都读不完,再多的经典也是白搭.第二个极端是陷入对阴谋论的崇拜中.人初次读一个让自己洗心换髓的书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对书中理论疯狂的信仰中.这种信仰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好事是,如果这本书是一个在相关领域有高深基础的专业人士所写的,那么这种脱胎换骨往往很快让读者进入状态.比如读Knuth的计算机书
6、,或者SICP,就是这样的例子.坏事是,如果这本书只是一个半调子写的,又为了看上去很牛逼,那么在书中,就必然有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谈.这种言谈常常是没有什么事实依据,也没法证伪的.但因为观点耸人听闻,显得非常时髦,比如<货币战争>.我的标准是,在选择读品的时候,一定要对那些号称”革命”,“颠覆”的出版物保持必要的警惕.比如当年奇书<学习的革命>,看了受益的能有几个,现在还反复阅读这本书的,又有几个?再比如<货币战争>这样的书,其中观点如何证伪?我个人觉得,这类过分宣扬颠覆,革命的书,往往只是宣传的噱头而已.一定要避免把
7、自己的脑袋用在阴谋论分析里面.还有一种读品,也算是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但是知识密度不够,或者被更加新的知识取代.这类读品我觉得也不值得阅读.比方说,佛经有很多种读法,其中有一种读的方法是把佛经当成心理学读.如果是这样,那么读佛经,绝对抵不上读现代心理学的书籍.现代心理学,无论是在框架完整性,还是在对问题的研究深入程度上,都胜过于佛经不知道多少倍(我不想打口水仗,我只谈把佛经解读为心理学和现代西方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况且,佛经当中,其他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淆杂,知识密度比较低.像<黑天鹅>这样的书,其实也是废话太多.如果
8、读者肯花功夫认真研究概率论,则这本书绝对抵不上概率论的深度和广度.像牛顿的<原理>,现在更加好的物理教科书太多了,完全没有必要读牛顿的原作.事实上,有很多学科,最经典的书不见得是最好的读品,如果经典书已经被新的理论取代,则最好还是读现代的书籍.在社会科学领域,有些18XX年蒸汽时代写成的哲学书还被人奉为圭臬,有些原本写给农民看的文章,或者教育幼儿园小朋友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