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32776
大小:4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0
《马原教案第二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授课题目: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时数:6授课类型:□理论课□实践课教学目的、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重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辨证性
2、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媒体,结合现实事例讲解,中间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以调动学生们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进行板书,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教学分组;安全事项;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其它;第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教学引入(可选):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教
3、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
4、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5、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第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永恒地处于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
6、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三)真理与谬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
7、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第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案(三)价值评价
8、的功能与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