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的阅读

走进心灵的阅读

ID:38221331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5

走进心灵的阅读_第1页
走进心灵的阅读_第2页
走进心灵的阅读_第3页
走进心灵的阅读_第4页
走进心灵的阅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进心灵的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走进心灵的阅读摘要: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读者认识感觉与作者情感意趣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及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进而从美感感受中感到趣味。要冷静地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反思总结,摸准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结合实践,开动脑筋,勤于总结,善于发现,定将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又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关键词:阅读欣赏与评价畅所欲言趣味审美乐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深入展开,由此而引发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课

2、改也激发了广大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出现了一大批令人欣喜的教研成果。但也有一少部分教师,在教改中迷失了自我,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注重课堂形式。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早已时过境迁,多媒体、网络学习正成为潮流,满堂灌自然是寿终正寝,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也屡见不鲜。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掩盖不了阅读教学的苍白。学生的阅读被轻视被淡化,教师越俎代庖,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教参的答案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一节阅读课,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不能潜心于文本的阅读与思考。这样的阅读看起来热热闹闹,对学生来讲实则如过眼云烟毫无收益。这是

3、语文教学“少、费、慢、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读者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意趣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特点做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及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

4、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进而从美感感受中感到趣味。而这一切,都以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阅读为基础,教师不能取而代之,叶老一贯主张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求理解、自致其知”就是这个意思。《出师表》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感情真挚,言辞恳切,感人肺腑。这篇文章笔者教了多年,课堂上着力解决字词理解方面的障碍,并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每一节课都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一词一句的理解虽然到位,但即使倒背如流,学生依然味同嚼蜡。我在认真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在教材处理上大胆取舍,淡化了字词的解析,关键句子略作精当的点拨,把主要精

5、力放在引导学生诵读上,范读、领读、点名读、自由读等等,反复诵读,读出真情。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了解了诸葛亮所面临内外交困的窘迫,了解了诸葛亮的担心和忧虑,也了解了诸葛亮的殷殷嘱托和耿耿忠心。结课之前,我抓住了以往忽略漠视的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诸葛亮为什么会哭?他的泪水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是出师之前的担心和忧虑;有的说是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有的说是为刘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的说出师在即,内心激荡,亢奋……每一种意见都凝聚着学生的智慧,闪烁着情感的灵光。我想假如诸葛地下有知,定

6、当会为有这样可爱的知已而欣慰,作为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学生,吾复何言哉?学生有了这种情感的催化,课文背起来也格外快。我设想,许多年之后,大多数学生忆起这一课来,也一定会鲜活如初。(就算是在之后的期中或期末考试中成绩不够理想,为了这走进学生心灵的阅读,难道不值吗?)造成阅读教学红火热闹却无实效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摆不对自己的位置。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似乎早有定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何把握“主导”这个分寸,我想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是个很好的比方,老师就是主持人,学生就是群众。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活动,阅读交流,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

7、地位,也不能完全消除教师作为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负有引导对话方向、把握对话重点的责任。卡壳了教师引导一下;跑题了教师纠正方向。对话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使对话获得最大的效益。如果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不是让参与者作节目的主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而是他一人独霸讲坛,恐怕我们早已换频道了。教师不能作蹩脚的节目主持人,一个人在台上酣畅淋漓地大讲特讲,全然不顾台下几十个人的枯燥无味,昏昏欲睡。也有不少老师用“满堂问”来体现主导的地位和作用,一节课,左一个问题,右一个问题,学生此起彼伏,忙个不迭,顾不着读书,也无暇深入思考,只能揣摩老师和

8、答案,“摸着石头过河”,学生碰得头破血流,教师满腔困惑不解。叶圣陶老先生对这个问题说得最为中肯实在,他说:“语文教师不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