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ID:38188039

大小:3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5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_第1页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_第2页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_第3页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_第4页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思想艺术家,其终身宏愿是拯救人类灵魂,开拓大同世界。他的文学创作与其思想探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的一生是苦苦追寻探索的一生,其追寻的结果就是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其思想来源是非常复杂的、多重的。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来源    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教来源之一就是东正教思想。东正教是托尔斯泰主义得以产生的土壤。东正教是俄罗斯国教,当时的整个俄罗斯民族都笼罩在浓厚的东正教氛围之中。托尔斯泰作为一名俄罗斯贵族,一出生就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成为一名基

2、督教徒。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笃信东正教的塔吉雅娜姑姑培育长大。这些都培育了托尔斯泰最初的宗教仁爱精神。  然而,当时俄国的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迫害真正信奉基督的教徒,背离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精神。托尔斯泰为此深为痛苦、反感,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在上大学期间,托尔斯泰接受了卢梭、休谟、伏尔泰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在这些启蒙思想家中,托尔斯泰特别推崇卢梭。卢梭那回归自然、平等博爱的自由思想让托尔斯泰产生了深深的心理认同。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把卢梭的像章挂在自己的胸前。  托尔斯泰博览群书,先后接受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欧洲古

3、典哲学家康德和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宗教观的影响,因此,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中一度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他曾广泛引用这些先哲们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宗教的认识。例如:苏格拉底曾说:“我们接近的真理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摆脱生命。”[’’“肉体生命是罪恶和谎言。肉体生命的消灭便是幸福,我们应当心向往之。”叔本华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曾说过:“生命是个不应存在的东西,是罪恶,转化为空无是唯一的幸福。”这些先哲、圣人们对生命的否定、对死亡的礼赞深深影响着托尔斯泰,使其陷入悲观的境地,从而对他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在《安娜·卡列尼娜

4、》中具有自传色彩的人物形象列文,当他保留宗法制农村的理想破灭后,就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企图以自杀的方式来求得彻底的解脱和灵魂的宁静。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了一场“激变”。由于与俄国地主阶级的传统观念的决裂,他那探求的目光由喧扰的西方转向静止的东方。东方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我国老子和孔子等人的学说深深地吸引着托尔斯泰。他大量阅读老子、孔子、孟子以及墨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亲自编写《每日贤人语录》和《阅读园地》等书,引用大量的中国古代格言、谚语以及老子、孔子等人的箴言。托尔斯泰曾说:“我被中国圣贤极大地吸引住了……这些书给了

5、我合乎道德的教益。”他承认:“孔子和孟子对他的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的影响强烈。”总之,托尔斯泰主义正是在东西方哲学、宗教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福音书”和东方,特别是中国宗教哲学的综合体。    二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内容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创立的新宗教,它是以全人类的仁爱精神为宗旨,以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忏悔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学说。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托尔斯泰主义的实质:“托尔斯泰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正是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因此也就有悲观主义的调子,也就有一切都微不足道,一切物质的东西的微不足道的信念,也就

6、有对‘精神’、对‘万物本源’的信仰,而人对于这个本源不过是一个‘被派进来进行拯救自己灵魂事业’的工作者。”    1勿以暴力抗恶  “勿以暴力抗恶”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内容。它来自《圣经》的《马太福音》,其精髓是托尔斯泰的主要思想——仁爱精神。《托尔斯泰文学书简》一书这样写道:“爱是一股极大的力量。一旦失去爱便没有欢乐,没有生活,没有上帝……上帝是仁爱的化身。”托尔斯泰所说的爱不是一种利己的爱,而是一种博爱。他把仁爱和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幸福在于勿抗恶,宽恕和热爱他人。托尔斯泰之所以主张“勿以暴力抗恶”,是因为他认为,暴力就是主要的恶,以暴力对抗

7、暴力,必然产生新的暴力,是根绝不了的。他曾用草割去又会长出来的故事说明抗恶的徒劳,必须通过连根拔除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忍耐”,通过“爱”,通过“道德自我完善”去感化、消除恶。  托尔斯泰把“仁爱”精神和“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化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战争与和平》中的两个贵族青年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祖霍夫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其“仁爱”精神和“勿以暴力抗恶”的信条。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出身高贵,但却十分鄙视上流社会的庸俗无聊,一心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当其作为库图佐夫的副官在奥茨特里齐战场上英勇作战而负伤后,躺在空旷的战场上,仰望无垠的天空,

8、他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仁爱,决定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