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列国时期思想争鸣

印度列国时期思想争鸣

ID:38185146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5

印度列国时期思想争鸣_第1页
印度列国时期思想争鸣_第2页
印度列国时期思想争鸣_第3页
资源描述:

《印度列国时期思想争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四、列国时代思想领域的争鸣列国时代的社会动荡,在各阶级、各阶层皆引起各种反映。新思想、新宗教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其蓬勃丰盛之势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相上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婆罗门教的批判也导致各种新思潮、新教派产生,它们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外道”。据说,当时有“六师”、“六十二见”、九十六种外道之多。从残存的零星资料看,其中最激进的是顺世论派。而在新产生的宗教中,除佛教外,还有较大影响的则是耆那教。顺世论派梵语称“路伽耶陀”,意为流行于群众中的观点,故汉译佛经称其为“顺世外道”或“世间行”。传说其创始人为毗诃跋提,

2、在列国时代,顺世论的主要代表是阿夷多翅钦婆罗,其说包括唯物观点,与其他宗教哲理判然有别,实际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世界观。顺世论派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构成,生命产生物质,感性知觉是认识的源泉。他们否认吠陀之类圣书的权威,亦不承认有脱离肉体的灵魂。由此可见,顺世论派的观点是从唯物角度反映了下层人民反对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斗争。耆那教是列国时代在次大陆东北部兴起的新宗教,传说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意译为增益),大约与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同时,他出生于吠舍厘城一个刹帝利的名门家族,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顺世论派之受尽迫害不同,信奉

3、者亦多来自刹帝利种姓和吠舍大商人。耆那教也批判吠陀,反对婆罗门教的权威和其杀生祭祀等礼仪,但它的基本教义仍没摆脱业报轮回、灵魂解脱的陈套。解脱之道不在于听从婆罗门,而在于自身奉行“三宝”,即正智、正信、正行。按大雄的生活及其教义看,耆那教与佛教有不少相似之处。五、释迦牟尼与佛教的产生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造人,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所提倡的哲理以及由他开始的宗教运动对东方文明有深远影响。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6或565年,死于公元前486或485年,寿终80。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姓乔答摩,释迦牟尼是他成道以后所获称号

4、,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的家乡——释迦族聚居的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尼泊尔、印度的边境。据佛传所述,释迦牟尼追求解脱,终于悟道是经过了长期而曲折的历程。他最初问道于婆罗门教学者,后到尼连禅河畔的森林中苦修6年,历经千辛万苦仍无所得,明白苦修也非正道,遂在河中沐浴净身,并在吃了牧女善生送来的乳粥后神爽心亮,乃弃苦行而专究哲理之道,在波罗奈附近伽耶地方的菩提树下跌跏而坐,一连冥思苦想49天,终得透悟,建立佛教。此地日后遂名为提伽耶或佛陀伽耶,今尚存后人纪念佛祖悟道的金刚宝座大塔一座。这时,释迦牟尼正35岁,此后他用了45年传布佛

5、教,广收门徒,被门人称为“佛陀”,意即觉悟者。佛教也像耆那教那样承认生业轮回之说,并认为信教修行的目的是摆脱轮回达到涅磐之境。但它不像耆那教那样强调苦行修,主张从哲理角度思考,了悟万物因缘,进而悟道达于永恒的存在,造就不生不灭的涅磐。佛教认为世间万物发展皆有其因果缘起,故有“诸法因缘生,缘尽法亦灭”说。若了其缘起,遂能去因果,达于涅磐。在对待当时沙门思潮集中关注的摆脱轮回的人生问题上,释迦牟尼倡“四谛”之说,从哲理地角度阐述佛教所提倡的真理。四蹄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以后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生不灭、绝对宁静的境界。

6、人们往往把涅磐比喻为天堂般的极乐世界,但释迦牟尼理想中的涅磐却不是能满足一切欲望的天堂,反而是灭绝—切欲望的虚空。为达到灭谛的要求,遂有道谛之设,它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与途径,通常有“八正道”。八正道要求每个佛教徒的一言一行皆须符合规范,但佛祖本身修行悟道的经历却表明所谓八正道主要是指在哲理上力求透悟,在生活上力求清静的努力。它既不搞婆罗门教的烦琐仪式,也不提倡极端的苦行,因此佛教教义较富于启发而较少约束,在把经透悟而达涅磐提高到唯—绝对真理境界之时,它甚至否定了天神在宗教意义上超越一切人间事物的神性与神力,因为天界亦无逃

7、于有常与无常的矛盾,归根结蒂仍属有苦,因此达于涅磐比神仙更优越,而佛教的活动也排除了许多神道崇拜的陋习,如拜偶像、信诬术、杀生祭祀之类。它同时敢于标榜“四姓平等”,吸收下等种姓人入教为僧,认为人们只要笃信佛教就能得到解脱,各种姓、各阶层都是如此,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还提出刹帝利高于婆罗门,迎合了正在迅速扩张势力的王室与贵族的需要。正因为这样,佛教在当时兴起的众多新宗教中代表着比较接近人民、比较富有改革精神的一派,它也就能得到较广泛的群众的拥护。但是,作为宗教,并且是迎合了王室与贵族一定需要的宗教,它仍然有麻

8、痹人民,要人民服从统治,放弃斗争、甘心忍受剥削压迫的作用,从根本上说仍是维护统阶级统治的工具。六、佛教的发展释迦牟尼去世之时,佛教团体已初具规模。当时,教团由比丘等四部人众组成。比丘相当于今之和尚,比丘尼则为尼姑,分别属于出家修行的男女僧众。在家修行的男子称优婆塞,女子称优婆夷,意为清信男、女,相当于今之居士。比丘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