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

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

ID:38179971

大小:108.4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03

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_第1页
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_第2页
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年*月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7())*第二期(总第,)期)!"#$%&’"()*+*,-"#./012,%,3.$&.,4*5&1$*35"’’*6*8"7(9*$78"7,)论《大学》的道德修养体系皮兰娇(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摘要:《大学》是早期儒家的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典籍,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居四书之首。《大学》的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二者是《大学》的两条基本道德修养原则,且构成了以修身为核心的一个互为对应的整体。《大学》围绕“三纲八目”构建了一套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同时也蕴含了儒家的

2、内圣外王之道。关键词:《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修身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大学》是早期儒家的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德。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的典籍,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后由宋代学者德者,人之所得乎民,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中庸》、《论语》、《孟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敬,则有时而昏,然子》并称四书且居四书之首。《大学》的主要内容是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遂明之,以复其

3、初也。”#$(%&’)朱熹对“明德”的解释是:善”概括为“三纲领”,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明德”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理解万事万物的先验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为“八条目”。“三纲领”的内在心理状态;由于“明”被人的气质或欲望所迷和“八条目”互为对应地构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核心惑,从而使人本来所具有的“明德”在现实生活中未的整体。《大学》围绕“三纲八目”比较全面地阐释了能发挥良好的引导指示作用。因此,“明明德”是个一种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也蕴含了儒家一贯体道德的理性自觉,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力“修养”来恢复其本来的善良特性。“古之欲明明一

4、、“三纲领”——道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目标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以上各项是一种条件的蕴涵《大学》的开篇就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关系,实际上是说:欲明明德于天下,先修其身,然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解释到:“此三者,大学后齐其家、治其国、平天下。所以,“明明德”即“修其之纲领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大身”,而“明明德于天下”即使天下人皆能“修其身”。学》的“三纲领”。“三纲领”概括性的理论体现了道因此,《大学》是以个体价值为道德追求的出发点,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由“明明德”展开为“明明

5、德于天下”,从“明明德”到首先,“明明德”的涵义是彰明天赋给人的美“明明德于天下”既是道德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又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皮兰娇($",-+),女,江西新余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伦理思想。!"是价值目标逐渐接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修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身的重要性。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其次,“亲民”,“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所说的“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所以,这里的先致其

6、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亲”是革新的意思。“亲民”就是使人自明其德,革旧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更新。如果“明明德”是对自我本性的恢复,是一种内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正圣之道;那么“亲民”则是个体道德完善之后如何运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构成所谓的用到群体的外用之道。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八条目”,而在这“八条目”中,以“修身”为界,又可与“明明德”扩展到“明明德于天下”相应,“亲民”的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主体部分是“修身、齐家、展开就是“平天下”。这正体现孟子由“修心”、“养性”治国、平

7、天下”,“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对修到“仁政”思想,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身的补充及说明。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再次,“止于至善”是“三纲领”中的终极价值目皆以修身为本。”而由“格物”到“平天下”并非简单标。设定至善的价值目标是中西哲学的共同特点,的上下顺承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西方哲学中至善的概念具有超验的、抽象的思辩首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手段性,而中国哲学中至善的概念具有具体性。在《大和工夫。“格物”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推理研究;“致学》中就对至善的内涵作了具体的规定。“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