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四声八病

何谓四声八病

ID:38173541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何谓四声八病_第1页
何谓四声八病_第2页
何谓四声八病_第3页
何谓四声八病_第4页
资源描述:

《何谓四声八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何谓四声八病诗歌的声律、病犯说是南朝齐时沈约等人最早开始研究的。《南史·陆厥传》云:“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四声,实际上是随着佛经的传译而兴起和发现的。四声,就是指汉字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四种读法。现代汉语中已无入声。其实从元时起,入声已渐渐在口语中消亡。这也好理解。因为元人作为北方政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说话含混不清,不可把读出入声字。入声字读起来特别短促,这对于北人对说,简直是高要求。所以,渐渐的演变

2、成今日的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都已分解到其他声韵中去了。八病,则是指诗歌创作中应该避忌的八个声律上的问题,它们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以上就两句的音节来讲),和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以上就一句中的音节来讲。因为它是一句中的音节,所以在两句中就比较宽泛些,不为病犯。)而在《文镜秘府》中,在归纳了沈约和唐代崔融、元兢等人的论述后,列举了如下八种病犯:“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傍纽,八曰正纽,九曰水浑,十曰火灭,十一曰阙偶,十二曰繁说,十三曰龃龉,十四曰丛聚,十五曰忌讳,十六曰形迹,十七曰傍突,十八曰翻语,十九曰长撷腰,

3、二十曰长解镫,二十一曰支离,二十二曰相滥,二十三曰落节,二十四曰杂乱,二十五曰文赘,二十六曰相反,二十七曰相重,二十八曰骈拇。”“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南朝诗歌很值得注意。虽然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而在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瞄p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诗)中,尤应注意“永明体”。“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永明体”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永明体”诗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首先,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

4、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公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他奶多岁继位作皇帝时,已经相当成熟。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5、。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从此,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经史等分开来了。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史籍记载,

6、永明年间至少有四个比较大型的文学集团的存在,依据其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卫军将军王俭集团、竟陵王萧子良集团、豫章王萧疑集团、随王萧子隆集团。其中萧子良集团存在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永明体”诗人绝大多数出自该集团。当然,文学集团之间的人员也是可以流动的,比如谢朓、萧衍在永明八年后先后转入随王萧子隆集团,随府到荆州去了。再次,佛教活动的大盛,导致了“四声”的确立和“声律论”的产生。南朝佛教盛为流行的情况,典籍常见,此处不赘。唯因佛经之转读而导致四声的确立‘事须加以说明。在四声论创立之前,李登撰《声类》、吕静著《韵集》均用五声命字,唐封演《闻见记》说:“魏时有李登者,撰

7、《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魏书·江式传》论到吕静《韵集》,指出这五声是“富商角徴羽各为一篇”的,看来是由音乐的五声转化过来的。到了宋末,始有四声之名。《文镜秘府论》天卷引隋人刘善经《四声指归》云:“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颙。”《南史·阂颙传》说:“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封演《闻见记》说:“周颙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