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168595
大小:4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06
《谈谈中学道德教育中的“花脸”现象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谈中学道德教育中的“花脸”现象及对策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学道德教育在实践中效果不好,凸现出了明显的“花脸”现象,家长与学生感到非常困惑,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深感苦恼。本文从中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花脸”现象入手,着重从学校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道德教育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及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力求找到对策,对症下药,使中学道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健康、长足的发展。关键词:中学德育 “花脸”现象实效性 苦恼对策就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而言,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如果二者不能融为一体,就会产生问题
2、。肖川博士曾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可见德育工作相对于智育工作而言显得举足轻重。作为学校而言,如果一方面倡导某种教育观念、某种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对实践这种教育观念、价值观念没有足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自律性,那学校的形象在学生眼里可能会有些“花脸”的意味。时间一长,潜移默化,学生会建立起自己可能是扭曲的教育观念和价值标准,那将是非常可怕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并拿出相应对策。结合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中学道德教育在实践中效果不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现象。8现象之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
3、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新世纪之初,我国还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实际效应和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和个性特征的张扬。从调查中可看出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包括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审视我们当前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学科课堂上老师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是板着脸孔训人。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的好奇的问题,有
4、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等类似为样的语言来敷衍,致使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可见,学科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互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乏味、无趣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课在学科实践中的教育实效性。并且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说教意识过分的强烈,并不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树立光明而正确的人生信仰,反而有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副作用的产生。金一鸣老师指出“8内容决定了方法。内容脱离
5、当前的实际,方法必然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学生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现象之二:中学的德育手段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就目前现状而言,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法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情商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文,从而斩断了道德情商与实际生活的血肉联系,导致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内容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的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积极意义的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
6、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文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形成了一种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恶性循环的现象。显而易见,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在进行着所谓的道德教育。石鸥教授也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这样的道德教育根本谈不上实际效果,反而容易走向教育的反面。8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
7、“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摒弃。”现象之三: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道德教育主体的缺失。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道德教育客体从狭义上讲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为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道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勿庸置疑,这对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