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

ID:38163270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2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_第1页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_第2页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以《中庸之道》为课例一、设计缘起    我们知道,《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语录体儒家经典。通行本《论语》共20篇,编辑体例相对杂乱。除少数篇章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外,多数均无主题。它既不按内容类别编排,也不按语录的时间先后辑录。即便是篇章标题也都是取自该篇首句的两字或一词,如《学而》《子罕》《阳货》等,这些篇题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表示各篇之间的联系,每篇之中、各章之间的内容也没有联系。  但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的高中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却不一样。该教材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按照主题编

2、排,即每一章的语段是根据主题来编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应采用“主题型教学法”。这种教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提炼出每一章的主题,把每一章每一段根据主题串起来,使之前后连贯,尽量避免逐条讲述,使学生对主题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当然,必要时教师也可根据主题有所拓展,补充与之相关的内容。下面我们就以该教材第14章《中庸之道》的教学为例作一分析。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和

3、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那什么又叫“中庸”呢?是不是人活到四十就会变得圆滑、平庸、和稀泥呢?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呢?  投影:第1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师生研读本章,掌握“鲜”等重点词语,然后提出问题:何谓“中庸”?结合现有的人生经验谈

4、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教师补充宋代程颢程颐的观点:“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但并不具体阐释。  (提出这一问题旨在引出学生对“中庸”的粗浅理解,譬如“骑墙之道”“掺和之道”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三言两语就阐释清楚“中庸”的内涵。)  2.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1)何谓“中庸”?(中庸的释义)  投影:第2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师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一折中之道吗?  (注

5、意:让学生解释何谓“过犹不及”,何谓“折中之道”。然后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相关章节回答这一问题,部分学生能明确地从文中找到第7章和第8章。)  投影:第7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第8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师生明确:中庸并不是什么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乡原),也不是无原则的随意称赞与憎恶,其实,这也和下文“和而不同”的内涵相吻合。教师补充以前学过的章节,譬如:“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6、报怨,以德报德。”’(14.3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等,意在说明:中庸非折中,中庸有原则。  (2)“中庸”如何?(中庸的原则)  既然如此,那么中庸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有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中庸的原则,才能深刻地体会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剩下的章节,找一找哪几章体现了中庸的原则。  师生合作明确:第3章和第5章。  投影:第3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第5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7、”(1.12)  明确:中庸原则在于两个字:“义”和“礼”。“义”和“礼”是把握中庸的标尺。由于该教材前面已经探讨过“义”和“礼”的内涵,此处温习即可。教师顺势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中庸的境界很难。  教师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  师生研读后明确:即便是“君子”也有“恶”,也并不容易达到“中庸”境界,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8、。现实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研读到此,学生已基本明晓中庸的原则,但如何在现实中体验、达到中庸的境界呢?  (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