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的考据学_汤勤福

论朱熹的考据学_汤勤福

ID:38141860

大小:189.8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1

论朱熹的考据学_汤勤福_第1页
论朱熹的考据学_汤勤福_第2页
论朱熹的考据学_汤勤福_第3页
论朱熹的考据学_汤勤福_第4页
论朱熹的考据学_汤勤福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朱熹的考据学_汤勤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北方论丛1998年第6期(总第152期)史学博士园地论朱熹的考据学汤勤福内容提要南宋朱熹作为一代大学问家,与其严谨的治学有着极大关系。他始终强调治学、尤其是考据学,应该“参互考证、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把握义理”,即朱熹的考据学方法。其考据学涉及校勘、考证、辨伪、训诂等。朱熹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具有很大的影响。关键词朱熹考据学朱熹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学问家,这是与他的选好底本,即以较好的版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治学有极大的关系的。在朱熹看来,由于古书流传进行校勘。这里所说的国子监版本《韩文考异》即①时间久远而导致“错缪甚多”,因此古书也不可是底本,监本是官本,在当时属于比较好版本

2、。第尽信,很有必要“参互考证,改而正之”,②如此就可二是注其同异,即把“诸别本”不同之处注于底本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治学就会出错误。因此,之下,实际上便是保留不同的材料,以供后人考朱熹强调使用参互考证的方法来纠缪正误,必须证。第三是断其取舍,即校勘者以自己的学识来进“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笼罩自欺之患”,③这样才行取舍,这是最能显示其学识的地方。第四,不足能弄清事实,把握蕴含着的义理。这就是朱熹的考辨者只须略注而不必辨而断之。所谓不足辨和应据学方法。下面笔者就朱熹的考据学涉及校勘、考该辨者,是从“义理”上着眼的,如果会影响到对义证、辨伪、训诂等,进行逐一评述。理的理解,则应该花大力气

3、去辨而明之,反之则无须力气去辨,否则,亦流入玩物丧志,影响到对己一、校勘身的修养。下面再引一段很精彩的话:朱熹对校勘有较完整的看法,下面一段引文然而犹曰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看法:必求而改正之,则固未尝必以旧本为是《韩文考异》大字以国子监版本为而悉从之也。至于秘阁官书,则亦民间所主,而注其同异(原注:如云某本作某)、献,掌故令史所抄,而一时馆职所校耳。辨其是非(原注:如云`今按’云云)、断其其所传者,岂真作者之手稿?而是正之取舍(原注:从监本者已定,则云某本非者,岂尽刘向、扬雄之伦哉?读者正当择是;诸别本各异,则云皆非是。未定则各其文理意义之善者而从之,不当但以地加`疑

4、’字;别本者已定,则云当从某本,望形势为重轻也。⑤未定则云当阙,或云未详)、其不足辨者这里,朱熹指出所谓“秘阁官书”也是民间所略注而已,不必辨而断也。……《考异》如献之一事实,同时也指出虽经馆阁所校,但并不一此方有条理,幸更详之。④定是作者的原稿,而校书者也并非人人都是刘向、归纳言之,朱熹对校勘方法的见解是:第一是扬雄,因而即使是“官本”也不一定是“善本”。基于95THENORTHERNFORUM№61998(Sum№152)此,朱熹提出应该广求善本而改正之,而不可专以竹之事”、辨刺秦桧的施全并非岳飞旧卒、辨范蠡“旧本”为是,其取舍标准是“择其文理意义之善者载西施下吴会之事等等。朱熹曾

5、说:“今之伪书甚而从之”,而不是“以地望形势为重轻”。这充分显多”10“天下多少是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示出朱熹的卓越见识。因为一般说来,馆阁所藏之1读。”然而不读是消极态度,读而辨之则是积极书确实比民间所出之本好,而且版本越古越可信,态度。朱熹认为,读古人之书要辨其真伪,辨伪有石本一般错讹也较少;但问题都不是绝对的,官“以义理之所当否”和“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两本、古本、石本也不是绝对毫无问题,把此三种版种方法,而不能采取“臆度悬断”12的方法、更不能本绝对化则会出现错误。因此,朱熹主张对民间近废而不读。对尹和靖“世传史评之类,皆非先生(指出小本正确者也应该采用,不可轻信官本

6、、古本、程颐)所著”的观点,朱熹批评道:“史评固非先生石本。可见,朱熹是以“是”与“不是”来作标准的,所著,但当论辨以晓学者,不可因此并废《语录》而不是以“早”与“晚”、“官”与“私”来作标准。在此也。”13朱熹不同意尹和靖那种因噎废食的治学态信违之间,不正反映出朱熹的卓越见识吗?度,而是采用一种比较客观的治学态度,即指出上述四个方面中,注其同异、辨其是非、断其“作伪”处以晓示读者,但不可因此把原书都废除取舍都是正确的,反映了朱熹严谨踏实的治学作不读。显然,朱熹的这种治史态度是可取的。风,而以义理作标准来决定“辨”与“不辨”,则反映朱熹比较注意吸收前人和当时学者的辨伪成其理学思想的局限

7、性,因为以这一标准来定辨别果,如吸收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及唐代颜师古的与否,肯定会遗漏很多应该辨别的东西。辨《西京杂记》的成果、宋人汪应辰辨《孝经》的成朱熹校勘古籍涉及经、史、子、集,当然他侧重果、陈师道《后山谈丛》中的辨《李靖问答》的成果“经”书及宋代理学家的著作,但也涉及其他书籍。等等,在《朱子大全》和《朱子语类》中还有不少有如他写信给程迥,提及《范蜀公集》所引房庶《汉关记载,这里不再多举例了。志》别本,“比今增多数字”,⑥询问其原因;他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