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四第9讲明清时期的政治精练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2019四川乐山调研)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 ) A.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答案 C 依据材料“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不能得出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的结论,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与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C项正确;清朝
2、内阁无实权,D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2.(2018广东茂名模拟)百官父母之丧,例结丧假,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去官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丁忧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将纲常伦理与政治相结合,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A项正确;B
3、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中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政治统治渗透纲常伦理观念,而不是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排除C项;材料中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而不是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排除D项。3.(2019河北廊坊模拟)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朝廷行政审批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B.宦官成为明朝中后期的中枢官员C.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D.政治腐败和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票拟和批红制度的影响。君主“荒政”,宦官
4、通过批红来插手处理朝廷公文,逐渐把持朝政,干预朝廷事务,致使政治腐败,中央内部的权力之争不断,据此可知,D项正确。4.(2019四川成都模拟)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A.推动了外戚淡出政治舞台B.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杜绝了外戚与官员的勾结D.顺应了废除丞相制度的需要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据材料中“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君主专制不断
5、强化,故产生这一变化,B项正确。选后妃、驸马对象的变化并不能使外戚淡出政治舞台,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外戚与官员的勾结的问题,C项错误;废除丞相与选后妃、驸马对象的变化之间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5.“(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材料意在表达(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是宰相答案 A 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选A
6、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并不能对皇权起到限制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意在表达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是宰相,故D项错误。6.(2017课标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 A 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
7、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是否掌握决策权,D项错误。7.(2018福建龙岩一模)乾隆元年诏:“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以觇(看)士子学力之深浅,器识之淳薄。……当明示以准的,使士子晓然知所别择。”这反映了当时的科场( )A.应试文章词藻普遍浮华B.所选人才的来源十分复杂C.参试人员无所适从D.选拔人才的标准需要统一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乾隆帝指出,国家以经义取士,要考察士子的知识多寡,见识如何,这都需要明示标准,让士子知晓,即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