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106289
大小:310.1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5
《【可编辑】邓小平的社会结构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E窭盈翟墨翟翟墨soci埘‰一v万方数据o-.,25,2010—■翻嗵—■鼬曲■■—逝嘲幽酗衄鞠糊龇黼嘲嘲■棚渊I刖ocIeIIceVoI·jzJ,厶u1u邓小平的社会结构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盛红(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46)摘要:适度分层和合理流动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但过度分化则会引发社会问题,这是邓小平社会结构思想的核心内容。其现实价值在于帮助我们认清当前社会问题的深层结构原因,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指明路径。关键词:邓小平;社会结构;合理流动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10)05旬580讲
2、社会结构对社会运行状态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建立在结构协凋的基础上,如果结构不协调,无论怎样从功能上加以调整,也不可能使社会呈现出良性运行状态⋯。我国目前面临的权力腐败、环境污染、社会失和、道德败坏等众多社会问题无不与当前的社会结构有关,或者说这些问题不过是深层社会结构问题在社会生活表层的反映罢了。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十分重视社会结构的问题,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重温邓小平的社会结构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变迁历史并找出解决社会结构问题的对策。一、拨乱反正,恢复我国社会结构的真实面目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改革的实质
3、就是社会结构功能的调整,而要对社会结构功能进行正确的调整,则要正确认识社会结构的实际状况。因此,邓小平1977年复出后,首先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状况进行重新认识。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过重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较为复杂,贫雇农阶级、中农阶级、富农阶级、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处于并存状态。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皿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经济标准的角度衡量,我国的社会
4、阶层结构演变为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构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这种阶层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然而,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决策部门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并没有及时地、实事求是地调整社会分层政策,而是以政治身份、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家庭出身等标准人为地把人们分成高低不同的社会群体,人为地制造出“地主、富农、反动派、坏分子、右派、叛徒、特务、资本家、‘臭老九”’,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我国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坚持以阶级斗争的方式调节社会阶层关系。国家利用
5、其强制力量限制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即使在两大阶级集团中内部的社会流动率也被限制到最低水平,且社会流动的标准也主要遵循先赋性原则亦即先天的身份、血缘等因素。这种僵化的社会结构断绝了人们向上流动的机会,扼杀了人们的工作热情,整个社会几乎成为一潭死水。邓小平1977年复出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收稿日期:20lOJM.10作者简介:盛红(197l·),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580万方数据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社会变革的本质,苗‘先从对社会结构的重新认识和调整人手开启了社会复兴之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共
6、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纠正过去的社会分层错误。例如,197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给被定为地主、富农分子的社会成员“摘掉帽子”,他们本人及其子女的成分一律被定为公社社员,享有同其他社员一样的待遇。在对待工商业者的问题上,新政策明确规定原工商业者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其成分~律改为干部或工人。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明确肯定我国的广大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通过拨乱反正,我国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实现了向客观现实的回归,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一起被定位为三支基本社
7、会力量。这种政治定位,极大地调动了各社会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为后续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结构基础。二、建构合理流动机制,优化社会分层结构社会学理论认为,由于封闭的社会结构断绝了人们向上流动的机会,因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反之,建立在合理流动机制之上的社会,流动越通畅,就越能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中低层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进而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因此,邓小平把建构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作为改革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流动机制。干部制度能上不能下,其结果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为了激
8、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效率,邓小平力主建构合理的干部流动机制:“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