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92888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6
《浅谈终身体育观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程改革专项论文如何进行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单位:卧龙区青华镇第三小学校撰稿:金玉刚日期:2011年4月第4页共4页如何进行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卧龙区青华镇第三小学校金玉刚【摘要: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的观念对传统学校体育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冲击,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是体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多一份责任与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关键词:终身体育观、体育教学,兴趣,习惯,学习环境,】【引论】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指导、接受体育教育。这种思想已为学校体育的主
2、导思想。学校体育教学最终目的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及能力,养成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爱好等。【本论】目前,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内容过广,什么都学,但什么都是蜻蜓点水。二是某些内容重复太多,如站立式起跑,小学学,中学学,大学还在学,学生必然感到厌烦,影响到学习的兴趣。三是某些内容的选择不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硬要强迫学生去学,必然是“身顺而心违”,产生厌恶情绪。四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必然也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参加体育活动兴趣。五是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终身效应,比如技巧中的某些项
3、目,实心球等,有谁毕业后还拿着个实心球去锻炼的!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爱好,兴趣和需求相一致,注意教材内容的终身效应,适当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余暇体育和乡土课程内容的课时量,如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扭秧歌、舞蹈、游泳等,只有这样,第4页共4页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要真正将学校体育搞好,领导是关键。领导对体育教学的评价观念,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工作方式及工作积极性。检验一所学校体育工作优劣的主要标准应当看全体学生的体育意识
4、,健康水平。然而,有些学校领导受”金牌主义”的影响,即使学校体育搞得很不象样,但只要能培养了几个运动员,在一些运动会上取得过好名次(实际上,有些还是拿学生的健康来换取金牌),就被说成是重视体育,体育工作搞得好,这完全背离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方向。这也会对体育教师产生一种误导,认为只要抓好运动队的训练工作,课上得好差没关系,又何谈在课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呢。因此,学校领导应真正从关心“金牌”的数量转移到关心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上来,以确保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二、体育教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启蒙人,他们肩负着让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学会自我锻炼的使命,是
5、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培养的直接使者。一切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最终都要靠体育教师来贯彻、落实。然而目前,一些体育教师仍然抱着过去体育教学中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不重视培养体育意识,认识不到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培养的紧迫感、必要性,又怎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呢。因此,只有体育教师本身观念正确,他才会把这种正确的思想观念贯穿到学校体育工作中去。三、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符合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观念,要达到其目标,教会学生几种健身运动的方法还远远不够,第4页共4页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具体的体育教学,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念。当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6、有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愿学,不想练。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和状况,这是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得以逐步强化,从而逐步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四、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理论指出: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从接触的周围环境中获得的。这种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的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例如在课堂上,先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好器材,用抢站阵地、寻宝等游戏方
7、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次发放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做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再例如,在一堂以耐力教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带入到“抗震救灾”场上,与学生共同创造了“震后救灾”的情景,并为各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抗震救灾”任务:躲避危险建筑物(标杆代替),背负受伤人员(由同学模拟),运送救灾物质(铅球、哑铃代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