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的韩愈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

中国唐代的韩愈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

ID:38078117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中国唐代的韩愈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_第1页
中国唐代的韩愈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_第2页
中国唐代的韩愈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_第3页
中国唐代的韩愈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唐代的韩愈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韩愈的《进学解》和培根《论求知》的比较中国唐代的韩愈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虽然各自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大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则颇为相似。例如,二人分别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和“大法官”;二人分别为“文起八代之囊”的中国古文和儒学极具代表性的领袖人物和“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语);二人都因故被各自的君主问罪后贬官或削职,有过坎坷的生活经历。韩愈的《进学解》和培根的《论求知》(Onstudies)更是不谋而合地用几乎相等篇幅的议论文字发表了对“学习”这一共同命题的精辟见解,并且同样对后人产

2、生了经典式的巨大影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异曲同工。本文主要讨论的不是其不言而喻的“同工”之妙,而是其耐人寻味的“异曲”之趣。韩愈《进学解》开篇写他教导他的学生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并说由于当今君主开明,学有所成者必能被任用。然而他的学生却以韩愈自己学富五车却得不到重用的事例来反驳他的教训。于是韩愈便用各种木料“各得其宜”,各种药材“俱收并蓄”的例子和历史上各种能人贤士的际遇来说明自己的处境是合情入理的:人们应当正确估价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责职,而不要待价而沽,“忘己量之所称”。当然韩愈借题发挥地在申述自己

3、关于进德修业的见解时,渲泄自己仕途不得意的怨愤之情,用反讽的方式抨击一下当权者,这是溢于言表的。同样是谈学习问题在韩愈身后七百多年出生的英国散文大师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则是单刀直入地以“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开头,进而谈及读书求知的种种用途、由于目的不同而读书求知的结果不同以及读的方法种种和种种书籍带给人们种种效果等等。总起来看,这二篇谈论治学的文章各自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彼此形成对比。韩愈《进学解》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使命感十分强烈;浓厚的政治功利欲念充溢

4、在字里行间。作者明确地强调,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能“有幸而获选”,所谓“业”和“行”显然主要就是指在“有司”领导之下,政治事业和社会德行。作者引证的许多学有所成的代表人物,作者推崇为楷模的“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圣贤,无不是儒学认可的政治家。即便作者本身政治上不幸被埋没,但“每饭不忘君”的精神则贯穿始终。作者借学生之口表扬了自己多年来治学的孜孜不倦的博大精深,实际上也是表白自己对作为“道”4的主体的儒学的一腔真情和对作为“道”的维系核心的“圣主”的一腔忠心。作者援引孟轲、荀卿为表率,更是典型地表明了对“进学解”的“学”是具

5、体地指“儒道之学”,政治之学。所以这篇文章关于“学习”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真知灼见(如“夫大木为,细木为桷……各得其宜”、“业精于勤荒于嬉”等)湮没在关于具体的儒学经典作品、作家的罗列、标榜以及作者对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愤怒情绪的渲泄之中。这篇题为《进学解》的文章倒更像一篇“儒学颂”或“儒者赞”、“儒者恨”。韩愈这位以儒道传人自居的大作家,在文章中身体力行地载儒学之道,可谓是到了“三言不离本行”的地步。《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伯夷颂》中的“信道笃而自知明也”,《原毁》中的“道德之行”,《柳子厚墓诘铭》的“道

6、不行于时也”,甚至好些“杂说”、“杂记”、赠序文章中不时出现的“道”,都是《原道》中明确界定过的“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孟轲……的先王之道”。《进学解》竭力张扬的这种道,不仅渗透到韩愈一个人的许多作品中,而且经由韩愈这个一代宗师的巨大影响,波及到好多代的许多中国古代作家的古文之中。中国古文(特别是议论文)以“载道”、“明道”为时尚,为追求的倾向,已经成为比较文学意义上中国古文宏观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同上述“文以载道”的特点正相反,培根的《论求知》通篇找不到半点为狭隘的切近的政治功利

7、服务的痕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代散文大师培根处在个性解放、个性发展的黄金时代,整个社会洋溢着崇尚自由思想、追求高度个性化文风的气氛。冲破乃至扫除封建传统观念束缚、粉碎无形的思想“框子”,是当时散文创作的主要内容,因此散文的形式也是毫无顾忌、毫无粉饰的,它的自由奔放、活泼新鲜正是人们自由思想的标志。培根在《论求知》中,一开始便把思维的焦点调节到“求知可以作为……”这样极其朴实的客体上,并且始终畅达轻松地议论着“赤裸裸”的“求知”(它的性质、目的、过程、方式等等),而无须像韩愈那样以一篇短小的议论文去负载同“治国平天下”息息

8、相关的“先王之道”。培根《论求知》的这种强烈的非政治功利性非影射隐喻性和非引络据典性,在同韩愈的《进学解》相比较时,就更显出一种天然、清纯和质实,因而就更容易逾越历史时代和民族的障碍而同更多的读者马上产生共鸣。当然,韩愈《进学解》的“载道”风格在审美上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是不必同培根的《论求知》分仲伯的。4韩愈《进学解》的另一个显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