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62970
大小:7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6
《13周周考历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周周考文综历史试题12.学者余英时认为:自宋代以降,君权的绝对化愈演愈烈,相形之下,相权则愈来愈弱;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宋朝削弱宰相职权的方式是A.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分割相权B.几位宰相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C.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D.设置首辅分割宰相的决策权13.史学界几乎对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着不同看法,关于“闭关锁国”有如下三种观点:甲:清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在对外交往中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乙:闭关锁国是对16世纪以后欧洲海盗商人不法行为的一种合理答复丙:闭关锁国是弱者对抗强者
2、的一种自卫手段你认为以上三种观点:A.都有一定的合理性B.甲、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C.甲、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D.只有甲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14.某年,上海南京路上一家服装店对某件事无动于衷,单独开门营业,立即有人贴对联讽刺:“你们雪耻雄心,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孤独开门。”“某年”是指A.1840年B.1911年C.1919年D.1937年15.近代出版的《国民公报》曾刊文评论学生说:“既可同板凳而坐,安可不同床而觉?什么男女同校,明明是送子娘娘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守旧的人抵制新思
3、想B.社会风气低下C.青年人自制力很差D.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6.标语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某一时期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下列关于这个宣传标语的表述正确的是A.体现经济体制的变化B.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C.体现大跃进的浮夸风D.体现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7.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答记者提问时提到自己1977年高考后,在田头锄地时得到高考录取通知的消息,有幸成为“七七级”—员。下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七七级”高考考场的是A
4、.考前播放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考场中张贴有“科教兴国”的标语D.考场中张贴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标语18.《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该规定说明《十二铜表法》A.完全抛弃了野蛮、落后的习惯法B.蕴含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理念C.消除了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D.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贵族与奴隶的关系19
5、.下表是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几部重要文献:表中体现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有①有较长的历史渊源②重视立法和司法③议会与国王权利分配是焦点④国王主动让出权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20.下列政策或措施属于主观愿望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有①农村土地改革运动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④美国罗斯福新政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21.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同。右图是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创作的一幅题为《美国奶粉》的漫画。对该漫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美国对日本的扶持B.反映
6、美国放松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C.反映如今日本军国主义猖獗的历史根源D.反映苏联歪曲美国与日本的关系22.学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关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四个表述,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不正确的是A.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终结B.为经济全球化扫除了障碍C.历史根源是戈尔巴乔夫改革D.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23.“它捧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种文学流派是A.
7、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新古典主义38.(24分)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历时一千多年,影响巨大,是中国不应忽视的一份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摘自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材料二有学者认为:元代科举的规模与地位不能同两宋
8、相比,总的说来,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材料三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