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60575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8
《少儿舞蹈基本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前,加强艺术教育在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中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舞蹈更是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及精神需求的提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目前在我们国家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这个阶段都有开设舞蹈这个课程。而从少儿阶段就开始接受良好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对孩子们学好舞蹈这门课程,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少儿舞蹈基本功训练方法浅谈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普及少年儿童舞蹈基本功训练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学前至小学三年级,这是一个引导阶段;第二个部分是小学四年级至小学毕业,这是一个承前接后的阶段;第三个部分是初中期间,
2、这是一个基本普及训练阶段。这三个部分也是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步进行的。普及少年儿童舞蹈基本功训练目的不是追求培养专业的舞蹈艺术家,而是丰富文化教育,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知识,力求在少年儿童学习知识的年龄段中加大知识的信息量。使孩子们的情趣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兴趣更加浓烈,性格更加张扬。 第一部分的训练主要针对的是六至十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对舞蹈的表现欲望正处在朦胧的兴趣状态,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应该掌握好孩子们对舞蹈训练的规律和基础的引导,从把上动作到把下动作的秩序。要让孩子们适应,虽然动作非常的简单,但规律不
3、容破坏。除了在今后的训练中打好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舞蹈也是学习文化,就像是认字一样要一个个的认,写字要一笔笔的写一样,决不是单纯的玩。当然在训练中我们要提高孩子的兴趣,要讲究方法,从每个角度去引导。比如要提示孩子们动作怎样做才是美,爱美之心从小有之,抓住这一共性,采用育教育乐的方式加以诱导,为孩子们从一开始就打好舞蹈艺术的审美基础。 第二部分训练主要起到了承前继后的作用。仍然在舞蹈训练的规律上加大引导的力度,同时孩子们也应达到比较适应舞蹈训练的要求。因此,在舞蹈训练中,需要增加训练的强度和训练内容的广度,使训练
4、这部分达到加强规律化、注入知识化。使孩子们基本知道,在老师的提示下比较快的明白哪些动作不准确,并知道不断的去请教老师,自觉的力求把动作做到更准确,通过这部分的训练,要让孩子们对舞蹈训练有个初步的理解能力及好学的情趣。 第三个部分是初中期间,这是一个基本普及训练阶段。 少儿舞蹈基本功教学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是少儿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他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的一个部分。喜欢舞蹈是少儿纯真的共性,而舞蹈老师是少儿美的教育启蒙者,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下艺术种子的园丁。教师在少儿舞蹈基
5、本功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练习舞蹈基本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他需要孩子们有非常好的耐力和毅力。有的孩子很喜欢跳舞,但一练基本功就吃不了苦头,哭鼻子不愿练了。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兴趣成了孩子们的最好动力。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激励起来后,学生才会自愿地轻松地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热爱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对舞蹈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去追求舞蹈的
6、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人的工作、学习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他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兴趣的培养更显重要。因为他们好奇心强,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重视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讲道理、摆事实、树典范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舞蹈课堂应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
7、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练习舞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舞蹈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舞蹈开发智力,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力得到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素质基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启发。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独角戏”。例如:相同一段音乐可根据学生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只是让学生死板的按教师的示范去模仿。必然
8、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两类学生:一类学生课堂表现活跃,提出和回答问题多,但质量不高,缺乏独创见解;另一类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不爱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但一旦被老师叫着提出或回答问题就与众不同,有独创性。前一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品质。后一类学生具有创造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