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55188
大小:4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4
《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榆次一中胡林枝我是2008年11月24日来到榆次一中上班的,接任初0704、0705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上班伊始,我就发现0705班的男生调皮的不少。课上,他们经常接过老师的话题侃侃而谈,或是当老师说话某个字发音不准时,他们就刻意地去模仿。课下,他们远远地躲开老师,不愿与老师交流。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一时心里也挺着急的,该怎么办?一向比较严肃的我该如何和学生沟通呢?我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我这个新老师,打心眼里愿意上我的语文课。一味的批评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对于新老师来说,批评更容易
2、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我形成敌对势力。于是在课上我积极的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适时的进行表扬。一个星期后的作文课上,就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星期四是作文课,在此之前我已经布置作文《他(她)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中》。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位平时上课爱捣乱的孩子写的不错,我决定从他们几个身上大做文章,以它们的作文为范例进行讲评,借此大肆表扬。李治就是其中之一。上课后,我针对本次作文的整体情况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然后就选择例文进行当堂讲评。正当我准备读李治的作文时,他却走上讲台,试图从我手里抢走自己的作文本,而
3、且一再说:“不用读了,不用读了,读其他人的吧!”我的心一下被搅乱,台下同学们眼睁睁地盯着,台上他几次三番欲从我手中抢走作文本,教室了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闹剧表演,我该怎么办?我从教室五年来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把作文本给李治,教师的尊严往哪搁,以后的课该如何上,不把作文本给他,他能否善罢甘休,会不会一直跟我纠缠不清,给还是留,学生们都在注视着这一切,我必须快速扭转这种局势,于是我边用手推开他的手,边问道:“李治,你是不是学生?”“是。”“老师应不应该对学生负责?”“应该。”“我是不是你的老师?”“是。”“那我
4、该不该对你负责?”“该。”李治说话变得不再强硬,只是嘴巴一直还在嘟哝:“读其他同学的作文吧,为什么要读我的?”我一下子明白了,也许他是怕同学们笑话,于是我又说了一句:“难道你就没有一点自信吗?你的这篇作文最具有典型性了。”李治不再嘟哝,只是站在讲台边静静地听我读他的作文。同学们听着他的作文,有的啧啧称赞,有的频频点头,还有的当时就竖起了大拇指。看着这一切,李治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作文读完后自觉地回到了座位上。针对这篇文章,我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展开议论,指出文章的可取之处。生1:文章语言通顺,叙事条理。生2
5、:文章结构完整,选材典型。生3:文章注意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生4:文章层次分明,语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听着同学们真诚的评价,李治脸上的神情开始变得认真起来了,这时我才请同学们再给这篇文章提出改进意见。生5:文章在语言上应注意词语的锤炼,如“车棚被同学们挤满”改为“车棚内挤满了急着回家的同学们,大家推推搡搡”车棚内拥挤的情景。生6:文章可在结尾适当地加入一些议论,这样文章的主题将更加突出。…………从这节课后,李治上课说话的现象明显的减少了,每次作业都能认真完成,其他同学也愿意跟我沟通了,学
6、语文的兴趣也变浓了。从中,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赏识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重要,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其树立自信,就会打开沟通之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按照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干起事来有劲。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 赏识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氧气。植物都朝着向阳的地方生长。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在教育中意义重大,它以活生生
7、的事实——一个厌学孩子的惊人变化告诉我们,情感的力量大于认知能力。赏识紧紧抓住了情感因素,因为人在兴奋的状态中大脑会产生类似吗啡的因素,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这样,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另外,赏识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孩子是环境之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以满足孩子内在无形生命的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最大变化、最不稳定
8、的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因此,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孩子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孩子的成功感,就会种下自信的基础,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能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德育案例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榆次一中胡林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