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病因及处理

胎盘早剥病因及处理

ID:38047147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胎盘早剥病因及处理_第1页
胎盘早剥病因及处理_第2页
胎盘早剥病因及处理_第3页
胎盘早剥病因及处理_第4页
资源描述:

《胎盘早剥病因及处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胎盘早剥病因及处理作者:史贤敏【摘要】目的分析胎盘早剥的发病原因及对母婴的危害,提高对妊娠晚期胎盘早剥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6例胎盘早剥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外伤、羊水过多、羊膜腔内注射、胎膜早破等亦为常见病因。交通不方便,不重视产前检查、经济及知识水平低下亦为部分原因,产妇均痊愈出院,产后访视无异常,围生儿情况相对较差,其中胎死宫内2例,新生儿死亡1例。【关键词】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分娩6980例,其中发生胎

2、盘早剥26例,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初产妇11例,经产妇15例,孕周30~42周,平均36周,30~36周10例,>36周16例。经阴道分娩6例占23%,剖宫产20例占77%,孕期未作产检3例。1.2临床发现26例胎盘早剥中,有腹痛合并阴道出血共18例,仅有阴道大量出血,而无腹痛者4例,无任何症状分娩时发现1例,具有典型板状腹3例,子痫前期患者突然血压升高,阴道大量出血,伴血性羊水12例,其中胎死宫内2例。1.3诊断标准依据第七版《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2处理2.126例中有4例出现产前休克,给予积极抗休克处理:吸氧、快速输液及输注血液制品,增加血小板及提高纤维蛋白原,

3、纠酸,积极作好终止妊娠的准备,剖宫术中发现子宫胎盘6例,取出胎儿后立即用热盐水纱垫覆盖子宫并按摩,并应用催产素,卡孕栓等缩宫剂,其中4例处理有效保留子宫,2例因宫缩乏力大出血并发DIC而行子宫次全切除。发生产后出血5例,积极对症处理后,子宫收缩转佳。2.2胎盘早剥来势汹汹,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其预防与处理是否及时及正确密切相关。胎儿娩出前胎盘早剥可能继续加重,难以控制,发病时间与病情成正比。因此,胎盘早剥一经确诊,应迅速终止妊娠,提高母婴生存率。轻度显性胎盘早剥孕产妇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宫口已近开全或开全,估计无头位性难产,短时间内可娩出者可在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否则应立即剖宫产。

4、如胎儿已死亡,产程未开始,或初产妇短期内不能结束分娩者应积极剖宫产,防止产妇发生DIC,剖宫产术中仔细观察子宫是否发生胎盘卒中,子宫胎盘卒中是胎盘早剥发生内出血时,血液积聚于胎盘与子宫腔之间,随着胎盘后血肿压力增加,血液渗入子宫肌层内,使肌纤维分离、断裂甚至变性,当血液渗透至子宫浆膜层时,子宫表面呈紫蓝色。本组资料中发生子宫胎盘卒中8例,2例胎盘已完全剥离,6例剥离面>1/3。若早期诊断早处理可减少子宫胎盘卒中的发生率,降低切除子宫的风险。3结果3.1并发症子宫胎盘卒中8例,DIC2例,休克5例,产后出血5例,急性肾功衰1例,胎儿宫内死亡2例。3.2诱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例,羊水过多

5、1例,外伤2例。有胎盘早剥史l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l例,不明原因3例。3.3胎盘早剥面积与失血量早剥面积<1/3者8例,1/3~1/2者12例,>1/2者6例,失血量150~3500mL。4病因分析4.1胎盘早剥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或全身血管病变有密切关系。本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18例,为发病首要原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因子宫底蜕膜层的螺旋小动脉发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以致Cap破裂出血,底蜕膜层形成血肿,DIC、肾功衰等并发症,羊水过多时发生胎膜早破导致宫腔内压力骤减,子宫骤然收缩,胎盘与子宫壁发生错位剥离。外伤尤其是腹部撞

6、击伤,脐带过短分娩因牵拉脐带亦可致本病发生,高龄孕妇、吸烟、有血栓形成倾向等也为本病病因。4.2胎盘早剥的危害性胎盘早剥发病率国内为0.46%~2.1%,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特点,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本组资料虽无孕产妇死亡,但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因严重并发症需切除子宫。胎盘早剥可引起胎儿急性缺氧,增加新生儿窒息率,早产率明显升高,围产儿死亡率高,并可能发生严重后遗症,表现为显著神经系统发育缺陷,脑性麻痹等。5预防建立健全孕产妇三级保健制度,积极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病,慢性高血压、肾脏疾病;羊膜腔穿刺应在B型超声引导下进行,除非必要尽量不做外转胎位术,应在宫缩间歇期行人工

7、破膜,应鼓励孕妇在妊娠晚期或分娩期作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仰卧,避免腹部外伤等,如有异常,及时手术,防止DIC发生,确保母婴安全。参考文献[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张志诚.临床产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