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ID:38046493

大小:19.7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5

上传者:U-2494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_第1页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_第2页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_第3页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_第4页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民族歌剧发展认识上的误区,分析了影响民族歌剧发展的因素,对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定位和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关键词:民族歌剧;发展方向;分析;思考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剧叩开了中国歌剧的创作大门。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从羸弱到丰腴、从低靡到繁荣,一步步向世人走来,它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萌芽,40年代延安的第一个高潮,50年代的平稳发展,60年代的第二个高潮,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中国民族歌剧基本上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从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到《白毛女》《小儿黑结婚》《江姐》和《党的女儿》,取材于民歌、戏曲、民间音乐素材,走的是参照借鉴中国戏曲的形式、风格和结构的歌剧创作道路,首开中国民族歌剧的先河,“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统治地位,歌剧艺术遂成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重要一翼而展现出它特有的青春和活力。”(注:参见李绍山《漫谈中国歌剧艺术的建设和发展》,载于《剧作家》,1996年第1期。)二、从黄源洛的《秋子》到20世纪80年代的《伤逝》、《原野》,走的是参照借鉴西洋传统大歌剧样式的道路。在内容上采用民族题材,形式上借鉴西洋传统歌剧,大量运用西洋传统歌剧的创作技法,“这类作品更使中国原创歌剧加入世界性的歌剧艺术行列而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注:参见罗辛《歌剧三分法走出中国歌剧发展走向的理论误区》,载于《歌剧艺术》,1997年第8期。)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歌剧艺术工作者感到歌剧创作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大量借鉴现代作曲技法和西洋歌剧形式创作的、并投入大量制作成本上演的一些歌剧,在中国却失去了广大的基层观众,人们不再像喜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歌剧那样喜爱它了,中国歌剧失去了很多市场,新时期民族歌剧面临着困境,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民族歌剧的这种现状,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一、对民族歌剧发展方向认识上的误区中国民族歌剧从诞生起,它的发展方向就备受关注。对于它的发展与创新,至今仍是莫衷一是:1、盲目崇洋、全盘西化:认为歌剧既然是一种“舶来品”,就没必要搞自己的民族歌剧,“演多少年西洋歌剧之后,民族歌剧就有了……”,认为外国歌剧一切都好,一切都可以照搬,对西洋歌剧趋之若鹜,视之为灵丹妙药。2、全盘本土化:认为中国戏曲有100多个剧种,它们是中国民族歌剧取之不竭的源泉,拒绝吸收外国歌剧中有益的文化元素。他们认为借鉴与吸收外国歌剧中的创作模式和技巧既费神又费力,不如沿袭本土已有的音乐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歌剧。3、形式化:长期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资金匮乏、捉襟见肘,却追求豪 华时尚,大搞形式主义,舞美的设计、服装、场面、灯光等无不极尽奢华之能事,满台珠光宝气,讲形式、比排场,形式与内容不相称,形式大于内容。例如辽宁省歌剧院因创作排演歌剧《苍原》而投入大量资金,几年来举步维艰,大伤元气。(注:参见刘烈雄《中国歌剧:超越与迷茫》,载于《上海戏剧》,2005年第5期。)中国民族歌剧要发展与创新,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二、影响民族歌剧发展的因素民族歌剧作为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束魅力之花,有过兴盛繁荣期,但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潮流,却出现了制约影响民族歌剧发展的不谐和因素,主要表现为:(一)经济因素制约歌剧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切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做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歌剧,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一部歌剧从创作到排演,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二)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影响歌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电视、电影等新传媒体迅速发展,港台流行音乐以它清新自然的风格冲击和影响着大陆,由于这种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使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由单一转向多元,成为影响制约民族歌剧发展的客观因素。(三)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影响着民族歌剧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民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心态:一方面习惯于把在外部世界遭受的种种苦难回归到内心的顿悟加以化解,另一方面又强烈希求在物质世界的失落到精神世界去满足。特殊的民族心态创造了特殊的民族戏曲艺术,而戏曲艺术又引导并创造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注:参见王霭林《〈苍原〉的成功及其对中国歌剧创作的启示》,载于《人民音乐》,1997年第8期。)由于特殊的民族心态,使中国的普通观众不欣赏西方歌剧的喧叙调和咏叹调,而某些歌剧的创作又违背了观众的审美情趣,致使某些歌剧上演之后昙花一现,难于在基层观众中产生影响。(四)歌剧创作上的问题,影响民族歌剧的发展1.剧本问题:“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根基,是灵魂。倘若没有一本好的剧本,绝不会出现优秀的歌剧,而歌剧的剧本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其特殊性,要 求剧作者要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同时要求作曲家懂得戏剧的规律,只有两者紧密结合,通力合作,才能写出一部好剧,但两者能相互贯通的,目前真是太少了。2.创作问题:目前,民族歌剧的创作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某些歌剧的创作,盲目追求西方大歌剧形式,大肆渲染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关系;乐队的伴奏不能至始至终烘托歌剧音乐的发展;歌剧中重唱与合唱的应用处理不好,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歌剧的质量。(五)文艺理论不健全,影响民族歌剧的发展中国民族歌剧从形成到现在,对歌剧理论建设不够重视,中国歌剧至今没有歌剧史方面的专著,民族歌剧的创作理论也很少;所谓的文艺评论,报喜不报忧,多是附和、吹捧。民族歌剧的理论建设跟不上,文艺批评发展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歌剧的发展。(六)歌剧表演人才流失严重“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培养一个优秀的歌剧人才,需要花费至少十年的时间,由于某些因素,国家辛勤培养的许多优秀歌剧人才,多签约国外各大剧院而不愿留在国内的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歌剧的发展。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影响制约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也就决定了我国歌剧的基本走向。三、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定位在生活趋于安康、文化享受呈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仍在探索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走向,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创新仍然喋喋不休,有的提出了中国歌剧的“三分法”(注:参见罗辛《歌剧三分法走出中国歌剧发展走向的理论误区》,载于《歌剧艺术》,1998年第10期。)和“化中西为多元”的发展道路,但笔者认为:无论中国歌剧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都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不能无视中国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和中国人民的情感形式。(一)吸收戏曲精华是民族歌剧发展的需要要创造出有中国特色、观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需要积极吸收中国戏曲的文化精华。我国戏曲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南戏、元代时期的杂剧、明代中叶以后的传奇、清代中后期的地方戏这样几个繁荣时期,引导并创造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把中国戏曲的音乐融入到歌剧之中,深受中国观众欢迎。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演的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犹如寒冬里的一枝杜鹃,给近几年不景气的歌剧舞台带来了新的生机,使人们又看到了民族歌剧的新希望。它大胆吸收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选用板腔体和歌谣体相结合的音乐构成方式,将优美抒情、委婉细腻的江西民歌音调和气势恢弘、刚劲有力的山西蒲剧相结合,创造出了既有民族神韵、又有个性特征的音乐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它衍用了《白毛女》、《小儿黑结婚》的创作 模式,受到了中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以中国戏曲结构为母体,以民间音乐为素材作曲,唱、念、做、舞并重的民族歌剧,深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注:参见安琪《欧式歌剧中国化的成功探索》,载于《歌剧艺术》,2001年第1期,第19页。)(二)符合中国普通观众的审美观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生活的载体,他们身边涌现了无数令人激动的人物和故事,他们需求反映其现实生活、符合其审美的文化。歌剧《白毛女》、《小儿黑结婚》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充分运用了现实生活题材,把发生在普通民众身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做为创作素材,感受和体验了他们的辛酸和疾苦,创作出符合其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的歌剧作品。因此,民族歌剧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让老百姓接受、喜欢、爱看。正如戏剧家张庚说的:“为了促进新歌剧的发展,我们歌剧团应该来一个竞赛,看谁的东西更为群众所喜爱,谁花的钱经济(当然创作的东西还是要求完整),这样竞赛的结果,我相信新歌剧一定会更加繁荣起来,并会获得更大的成就。”(注:参见中国戏剧家协会编《新歌剧问题讨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第55页。)(三)政府支持和媒体参与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客观因素歌剧《白毛女》、《小儿黑结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产生的,为培育我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做出了贡献。在当今金钱、文化娱乐消费充斥的时代,歌剧艺术失去了市场,要培育和发展做为高雅艺术形式的歌剧,政府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对从事歌剧演出的歌剧院团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解出他们的后顾之忧。在舆论导向上,督促引导,加大宣传,号召并规定歌剧也像“京剧进课堂”那样,走进中小学的音乐课。政府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普及歌剧知识,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开设歌剧频道;要求在“青歌赛”这样的中国音乐顶级大赛中,参赛选手必须演唱一首中国民族歌剧选段(而在今年的“青歌赛”中,演唱中国民族歌剧作品的选手不到百分之十;(注:参见2008年4月8号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报导。)并且经常举行“歌剧年”、“歌剧月”等形式,来推广和普及民族歌剧,提高我国观众欣赏歌剧的兴趣。在此,传播媒体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四、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趋势(一)风格上形成特色民族歌剧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哲理和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要和戏曲、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各种人文艺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运用广大群众熟悉的戏曲的表演形式、音乐语言等,创作出以中国戏曲结构为母体、以民间音乐为素材作曲、风格上形成特色的、 唱、念、做、舞并重的、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小儿黑结婚》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证,正是由于它们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风格,奠定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民族歌剧中的“长青树”。如果生搬硬套,不研究自己本民族的哲理和文化传统,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最终只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二)艺术上形成体系中国民族歌剧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但没有像戏曲那样在世界文化中形成独特的体系,因此,在其丰富发展中,更应学习戏曲的音乐创作、戏曲的演唱艺术、戏曲的综合表演艺术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中国民族歌剧的理论、创作和表演体系,为民族歌剧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三)立足于民族走向世界中国民族歌剧要走向世界,必须有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色,不能认为歌剧是西方艺术,应向其全方位靠拢,越“洋”越能与世界接轨。它只有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例如早年梅兰芳率领中国京剧团出国演出,所到之处无不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压群芳的演艺折服观众,让西方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改革开放后,豫剧等地方戏曲走向世界舞台,以其浓郁的地方戏曲特色受到热烈欢迎。因此,做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艺术水准标志的歌剧,更应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完整的艺术体系、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才能成为世界歌剧艺术中绽放独特魅力的艺术之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