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23522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生物:5.3《吸收作用》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吸收作用――用"灌根"法给相思树治病(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知识: (1)由学生亲自探究,得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2)阐述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原理; (3)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4)概述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2.能力: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1.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2.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3.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 4.吸收作用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教学难点〗 1.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
2、失水的实验;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3.吸收作用原理的具体运用。〖提前准备〗 1.提前两周准备用于演示的"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玉米幼苗"; 2.提前两周撒种一小块小白菜; 3.提前一周在培养皿里培养小麦根毛,作为"观察根毛"的实验材料; 4.准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分组实验材料:马铃薯、刀片、20%食盐水、天平(砝码)、500mL量筒、烧杯、清水; 5.准备一张正常和缺乏氮、磷、钾的大豆植株挂图。〖教学时间〗 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教学方法〗 以探究教学法为主,实物投影,辅以演示、讲授和讨论。〖教学过程〗
3、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这一周天天给小白菜浇水、施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师:"我们浇水、施肥时,小白菜基本上是由根部吸收水和肥的。也就是说植物主要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那么植物是怎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呢? (2)分组探究: 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人一组,共二十六组 材料器具:马铃薯、刀片、20%食盐水、天平(带砝码)、500mL量筒、烧杯、清水; 【注意问题】 1.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以保证实验方案的有效性,提醒学生设置实验对照。 2.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树
4、立定量实验的意识,想办法获得实验的具体数据,通过实验数据来检验假设。 通过讨论,由生物科代表吴迪设计如下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师:静置5分钟后,分别称重、量溶液体积。 生:一致得出结论:马铃薯在清水里重量增加,在盐水里重量要减轻。 师:也就是说马铃薯在清水里吸水,在盐水里失水。 生:讨论,得出马铃薯吸水时,水分运输的途径是:外界溶液→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师:总结。放入清水里的马铃薯吸水变得硬挺,放入盐溶液的马铃薯因失水而变得软缩,盐溶液的浓度愈高,马铃薯失水就愈多。这表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液与周围溶液之间的浓度差。当细胞液
5、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分组探究②:观察根毛 材料器具:培养皿(培养生出根毛的小麦)、放大镜、镊子。 师:要求学生先用肉眼观察根毛区,再用放大镜观察幼苗的成熟区,并注意成熟区的根毛密度,以及每根根毛的形状和长度。 生: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师:我们一起看课本P88,成熟区确实生有大量根毛。有人做过统计,在成熟区单位面积(mm2)上的根毛数目,玉米约有420条,豌豆约有230条。成熟根毛的长度介于0.5~10mm之间,平均直径约有10μm。有人将一株黑麦栽培在木箱里,观察到抽穗时的根毛多达150亿条,其总
6、面积约有400m2。由此可见,植物根部生有大量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师:举一个例子,我们洗脸和洗头时会发现哪一个的灰尘多?(同学大笑) 师:对,因为头有了头发,扩大了吸灰的面积,所以头上的灰尘多。 解释根毛吸水的原理。 师:根毛细胞的细胞壁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土壤颗粒之间含有无机盐和水分,称为土壤溶液。如课本P89,图5??14伸入土壤中的根毛。一般情况下,根毛的细胞液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于是,根毛细胞吸收土壤里的水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给小白菜施肥时,为什么总要兑上许多水? 生: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的细胞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失水。一次
7、施肥浓度过大,容易造成"烧苗"。 师:说得很好。还记得我们在前面总结的一句话吗? 生:哪个浓度大,哪个就吸水。 师:说明同学们掌握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具体情况。 师:下面向同学们展示带根的小白菜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培养时茎叶变色的现象。这个实验很形象地说明了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是由根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的。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讲述了以下内容: 板书设计 水分的吸收: 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植物吸水的结构基础――根毛; 3.植物根毛对水分的吸收。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内容。〖教学反思〗 1.本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